“兔起鹘落”怎么读?成语发音指南!

"兔起鹘落"怎么读?成语发音指南!

“兔起鹘落”是一个常用的汉语成语,形容动作迅速敏捷,也比喻事情发生得非常快,转瞬即逝。以下是关于“兔起鹘落”发音的详细指南:

发音技巧

  1. 兔(tù)
    • 声母“t”发音时,舌尖抵住上齿龈,然后突然放开,气流爆破出来,声带不振动。
    • 韵母“ù”发音时,双唇拢圆,留出一个小孔,舌头向后缩,舌根抬起,发音时声带振动。
  2. 起(qǐ)
    • 声母“q”发音时,舌面前部贴近硬腭,留一道窄缝,气流从窄缝中挤出,摩擦成音,声带不振动。
    • 韵母“ǐ”发音时,舌面前部隆起,发音时声带振动,是第三声,音调由低到高再降到半高。
  3. 鹘(hú)
    • 声母“h”发音时,舌根接近软腭,留出窄缝,气流从窄缝中挤出,摩擦成音,声带不振动。
    • 韵母“ú”发音时,双唇拢圆,留出一个小孔,舌头向后缩,舌根抬起,发音时声带振动,是第二声,音调由低到高。
  4. 落(luò)
    • 声母“l”发音时,舌尖抵住上齿龈,舌面抬起,气流从舌两侧流出,声带振动。
    • 韵母“uò”发音时,先发“u”的音,然后舌根下降,嘴角向两边展开,发出“ò”的音,是第四声,音调由高到低。

发音步骤

  1. 先发“兔(tù)”的音,注意声带的振动和韵母的发音。
  2. 紧接着发“起(qǐ)”的音,注意声带的振动和音调的变化。
  3. 然后发“鹘(hú)”的音,注意声母和韵母的发音,以及声带的振动。
  4. 最后发“落(luò)”的音,注意声带的振动、韵母的发音以及音调的变化。

注意事项

  • 声调:要注意每个字的声调,确保发音准确。特别是“起”字是第三声,音调有起伏;“落”字是第四声,音调由高到低。
  • 连读:在实际发音中,“兔起鹘落”四个字可以连读,但要注意保持每个字的发音清晰准确,不要混淆或模糊。

发音示例

  • 中文发音:tù qǐ hú luò
  • 发音示范:可以听一下相关的语音示范或录音,模仿正确的发音。

通过以上发音指南,你应该能够准确地掌握“兔起鹘落”的发音。记得多加练习,并在实际语境中运用以巩固学习效果。如果你还有其他关于发音的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帮助,请随时告诉我。

(0)
上一篇 2024年12月15日
下一篇 2024年12月15日

相关推荐

  • “一叶知秋”这一成语出自哪里?

    一叶知秋:成语溯源与文化内涵 成语出处考证 “一叶知秋”这一成语最早可追溯至西汉时期刘安的《淮南子·说山训》。原文记载:> “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睹瓶中之冰而知天下之寒。”…

    2025年3月30日
    1650
  • 霞光满天,古诗中有哪些描绘这绚烂景象的佳作?

    霞光满天的古诗佳作赏析 一、霞光在古诗中的文化意象 霞光,作为自然界的绚烂景象,在古诗中常被赋予美好、希望与时光流逝的象征意义。诗人通过描绘霞光,既展现自然之美,也寄托个人情感与哲…

    2025年8月15日
    490
  • 清明节的诗有哪些展现了清明习俗?

    清明节的诗有哪些展现了清明习俗? 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既有扫墓祭祖的肃穆氛围,也有踏青游春的欢愉习俗。历代诗人通过诗词生动记录了清明节的民俗风情。以下是一些展现清明习俗的经典…

    2025年4月10日
    1380
  • 思结诗有哪些?探寻古代结义文化的诗化表达

    思结诗有哪些?探寻古代结义文化的诗化表达 一、思结诗的定义与背景 思结诗是指以结义、盟誓、兄弟情谊为主题的古代诗歌,多见于文人雅士或江湖侠客之间的赠答、抒怀之作。这类诗歌往往承载着…

    2025年4月24日
    1050
  • 卢龙的诗有哪些特色?地域文化的诗意呈现

    卢龙的诗有哪些特色?地域文化的诗意呈现 # 一、卢龙诗歌的总体特色 卢龙作为中国北方重要的文化地域,其诗歌创作深深植根于燕赵文化的土壤,形成了雄浑豪放与细腻婉约并存的独特风格。诗人…

    2025年4月22日
    870
  • 范纯仁有哪些贡献?

    范纯仁的贡献 # 一、政治贡献 # 1. 推行新政 范纯仁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他在宋仁宗时期积极参与“庆历新政”,主张改革吏治、减轻赋税、选拔贤能。虽然新政最终未能持续,但其理念为…

    2025年4月2日
    13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