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尾胡琴”一词最早出自北宋沈括(公元1031年~1095年)撰写的《梦溪笔谈》卷五——乐律部分的诗句中。具体来说,在《梦溪笔谈》卷五所载的“凯歌”词三的诗句中描绘有:“马尾胡琴随汉车,曲声犹自怨单于。弯弓莫射云中雁,归雁如今不寄书。”从上述诗句中可以明显感受到游牧文化因素。
文学作品中的乐器“马尾胡琴”:
在文学作品中,“马尾胡琴”作为乐器出现,不仅反映了当时北方游牧民族与中原文化的交流融合,也展现了乐器在历史演变中的文化传承与创新。
-
历史背景:
- 在宋代之前,“胡琴”一词已经存在,但初期多指称琵琶等弹弦乐器。到了宋代,随着北方游牧民族与中原文化的交流加深,“马尾胡琴”作为弓弦乐器逐渐崭露头角。沈括在《梦溪笔谈》中的描述,为我们提供了关于“马尾胡琴”的最早文字记载。
-
乐器特点:
- “马尾胡琴”是一种弓弦乐器,使用马尾作为弓毛拉弦擦奏,这是拉弦乐器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与之前的弹弦乐器相比,“马尾胡琴”具有更为丰富的表现力和更为悠扬的音色。
-
文化传承:
- “马尾胡琴”作为北方游牧民族的乐器,随着历史的演变,逐渐传入中原,并在中原地区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在文学作品中,“马尾胡琴”常常与边疆风光、民族风情等元素紧密相连,成为了展现多元文化交融的重要符号。
-
文学表现:
-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马尾胡琴”常被用作表达思乡之情、边塞风光、民族融合等主题的意象。例如,在沈括的《梦溪笔谈》中,“马尾胡琴”就伴随着汉车,诉说着对远方的思念和对和平的向往。
综上所述,“马尾胡琴”一词最早出自北宋沈括的《梦溪笔谈》,并在文学作品中成为了展现多元文化交融和乐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