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这个字源自何处?解读其崇高之意
一、“崇”的字源考据
“崇”字最早见于甲骨文,由“山”和“宗”两部分构成:
– “山”:象征高大、稳固的自然意象。
– “宗”:本义为祭祀祖先的庙堂,引申为尊崇、敬仰。
在《说文解字》中,“崇”被解释为“山高也”,既指物理高度,也暗含精神层面的崇高。
重点内容:
> “崇”的造字逻辑体现了中国古代“以山喻德”的哲学思想,将自然崇拜与道德追求融为一体。
—
二、“崇高”之意的文化演变
1. 先秦时期:自然与道德的并重
– 《诗经·大雅》中“崇墉言言”形容城墙高大,后引申为威严与不可侵犯。
– 孔子以“崇德辨惑”(《论语·颜渊》)强调道德修养的至高性。
2. 汉代以降:宗教与政治的升华
– 汉武帝封禅泰山,以“崇”为仪式核心,将山岳崇拜与皇权合法性绑定。
– 佛教传入后,“崇”与“佛”结合(如“崇佛寺”),赋予其宗教神圣性。
实际案例:
> 唐代诗人杜甫《望岳》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以泰山之“崇”隐喻人生境界的超越。
—
三、现代语境中的“崇高”
1. 美学范畴
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提出“崇高感”,与“崇”的中国传统内涵高度契合——均指向超越平庸的精神震撼。
2. 社会应用
– 品牌命名:如“崇光百货”(日本SOGO),取“崇尚光明”之意。
– 城市地标:上海“崇明岛”之名,暗含对自然与人文并重的期许。
重点内容:
> 当代“崇高”已从物理高度转化为价值观符号,代表对卓越、正义与理想的追求。
—
四、结语
“崇”字跨越三千年,从具象的山岳到抽象的德性,始终承载着人类对“至高”的向往。其演变史恰是中华文明精神高度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