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竟”字的用法及出处,你知道吗?

“竟”字的用法及出处,你知道吗?

“竟”字的用法及出处,你知道吗?

# 一、“竟”字的基本释义

“竟”是现代汉语中常见的副词和动词,主要用法如下:
1. 副词:表示出乎意料,相当于“居然”“竟然”。
– 例:他在最后一分钟完成了任务。(强调意外)
2. 动词:古义为“结束”“完毕”,现代汉语中较少使用。
– 例:《史记·项羽本纪》:“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夜不眠。”(此处“竟”意为“终”)

# 二、“竟”字的出处与演变

1. 甲骨文与金文
– “竟”最早见于甲骨文,由“音”和“人”组成,本义与音乐终止相关,后引申为“结束”。
2. 《说文解字》
– 许慎解释为:“竟,乐曲尽为竟。”说明其与音乐终结的关联。
3. 词义扩展
– 汉代后,“竟”逐渐衍生出“最终”“出乎意料”的副词用法,如《汉书》:“不得入。”(最终未能进入)

# 三、现代汉语中的常见用法与案例

# 1. 副词用法(表意外)

重点案例
“他平时沉默寡言,在演讲比赛中夺冠!”(突出反差)
“这个方案看似简单,解决了困扰我们多年的问题。”

# 2. 固定搭配

“竟然”:语气更强,强调难以置信。
– 例:“他竟然忘了自己的生日!”
“究竟”:疑问句中表追问。
– 例:“这件事究竟是谁做的?”

# 四、易混淆点辨析

1. “竟” vs “竞”
“竟”表结果或意外,如“然”;
“竞”表竞争,如“赛”。
2. “竟”的古义与现代义
– 文言文中需结合上下文判断是否表“结束”,现代汉语中多作副词。

# 五、总结

“竟”字从古义的“终止”演变为现代汉语中表达“意外结果”的副词,体现了汉语词义的丰富性。正确使用“竟”能增强语句的表现力,尤其在突出转折或反差时效果显著。

小练习:试着用“竟”造一个表意外的句子吧!
例:“天气预报说今天晴天,突然下起了暴雨!”

(0)
上一篇 2025年3月27日
下一篇 2025年3月27日

相关推荐

  • 端午节有哪些诗描绘节日盛景?

    端午节诗词中的节日盛景 一、端午节诗词的文化意义 端午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历来是文人墨客吟咏的重要题材。诗词不仅记录了节日习俗,更展现了古人对自然、生命和家国情怀的思考。这些作品通…

    2025年4月4日
    500
  • 《所见》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所见》的作者简介 1. 《所见》是清代著名诗人袁枚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袁枚(1716年-1797年),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老人,是清代中期著名的文学家、诗人和思…

    2025年3月6日
    880
  • 子不学断机杼什么意思?《三字经》中的母亲教育智慧

    子不学断机杼什么意思?《三字经》中的母亲教育智慧 引言 《三字经》作为中国传统启蒙教育的经典之作,其中蕴含了丰富的教育智慧。其中,“子不学,断机杼”这一句,不仅体现了古代母亲对子女…

    2025年3月16日
    1190
  • 慈禧诗作探微:哪些文字记录了晚清掌权者的文艺情怀?

    慈禧诗作探微:哪些文字记录了晚清掌权者的文艺情怀? 一、慈禧的诗文创作背景 作为晚清实际掌权者,慈禧太后(1835-1908)的政绩常被历史讨论,但其文艺情怀却鲜为人知。在男权主导…

    2025年4月27日
    1540
  • 有哪些诗是骂人的却流传千古?

    骂人诗何以流传千古?——论讽刺诗的艺术生命力 一、讽刺诗的定义与艺术特征 讽刺诗是以尖锐语言批判社会现象或特定人物的诗歌类型,其流传千古的核心在于:1. 艺术化表达:通过隐喻、双关…

    2025年4月4日
    710
  • 《愚公移山》带拼音的版本哪里找?

    《愚公移山》带拼音的版本哪里找? 1. 《愚公移山》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寓言故事,出自《列子·汤问》。它讲述了愚公带领家人坚持不懈地挖山,最终感动天神,将两座大山移走的故事。这个故事不…

    2025年3月8日
    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