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字的起源及演变过程
一、“循”字的甲骨文起源
“循”字最早见于甲骨文,其字形由“彳”(表示行走)和“盾”(表示盾牌)组成。甲骨文中的“循”字(如《甲骨文合集》第6057片)描绘了持盾沿路而行的形象,暗示了“遵循、沿袭”的本义。
重点内容:甲骨文“循”字的核心意象是“沿着既有路径行动”,这与现代汉语中“循环”“遵循”等词义高度吻合。
二、金文与小篆的演变
1. 金文阶段(西周晚期)
金文“循”(如《毛公鼎》铭文)将“盾”部件简化为“目”或“首”,强调视觉上的追踪与模仿。例如:“王命毛公循四方”(《毛公鼎》),此处“循”已有巡视、考察的引申义。
2. 小篆定型(秦代)
小篆(《说文解字》收录)将字形规范为“彳+盾”,许慎解释为“行顺也”,即“按照既定规则行动”。重点案例:汉代《熹平石经》中的“循”字,结构已接近现代楷书。
三、隶变与楷书定型
– 隶书(汉代)将“盾”部件简化为“⻌+目”,如《曹全碑》中的“循”字,笔画趋于平直。
– 楷书(魏晋后)最终定型为“彳+盾”结构,唐代《九成宫醴泉铭》的“循”字成为后世范本。
重点内容:隶变过程中,“循”字的表意功能弱化,但“沿袭、遵守”的核心词义始终保留。
四、实际案例:文献中的“循”字
1. 先秦典籍
《论语·先进》:“循循然善诱人”,此处“循循”表示有序引导,体现本义。
2. 汉代法律文书
居延汉简中有“循行边塞”记录,指官吏巡视边防,反映引申义。
3. 现代用法
如“循环经济”一词,仍保留“周而复始”的原始意象。
五、结论:字义演变的逻辑链
“循”字的演变遵循“具体动作→抽象规则”的路径:
持盾行走(甲骨文)→沿路考察(金文)→遵守法则(小篆)→现代复合词(循环、遵循)。这一过程典型反映了汉字“形义结合”的演变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