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茹”字的古籍溯源研究
# 一、核心古籍出处考证
“茹”字最早见于《诗经》,具体出现在《诗经·大雅·烝民》篇中:“柔则茹之,刚则吐之”。此处的“茹”意为“吞食、包容”,是现存文献中最早的明确记载。
重要佐证案例: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释“茹”为“飤马也”(喂马饲料),但清代段玉裁注特别指出:“《诗》‘柔茹’之训,乃其本义”,证实《诗经》记载的优先性。
# 二、先秦典籍中的演变
1. 《周易》
《易·泰卦》九三爻辞:“包荒,用冯河,不遐遗;朋亡,得尚于中行。”虽未直接出现“茹”字,但“包荒”的包容意象与“茹”的引申义相通。
2. 《左传》
襄公十四年记载:“譬如捕鹿,晋人角之,诸戎掎之,与晋踣之”,其中“踣”与“茹”在古音中同属鱼部,存在通假现象。
学术争议点:
有学者认为《尚书·禹贡》“厥土黑坟,厥草惟繇,厥木惟乔”中“繇”或为“茹”的异体字,但缺乏直接文字证据。
# 三、汉代训诂学阐释
关键文献对比:
| 典籍 | 释义 | 特点 |
|————–|———————–|——————–|
| 《尔雅》 | “啜,茹也” | 饮食行为专称 |
| 《方言》 | “吴越之间谓食曰茹” | 地域方言特征 |
| 《释名》 | “茹,如也,入口如常” | 音训释义法 |
典型案例:
马王堆汉墓帛书《五十二病方》载“取茹芦本”(茹芦即茜草),证明汉代“茹”已扩展至植物命名领域。
# 四、后世文字学发展
1. 唐代《一切经音义》
记载“茹”的佛教引申义:“忍辱如地,名之为茹”,体现宗教文化影响。
2. 宋代《集韵》
新增读音“人余切”,收录“茹”作为姓氏的用法,反映社会应用扩展。
现代考古发现:
殷墟甲骨文中疑似“茹”的象形字(编号《合集》28128),刻画手持植物入口状,但学界对其是否确为“茹”字仍有争议。
# 五、结论
“茹”字的源流演变清晰呈现:
《诗经》本源义(吞食)→ 汉代物质名词化(植物/饲料)→ 中古精神概念延伸(包容、忍耐)。这一过程典型反映了汉字“由实到虚”的语义发展规律,具有重要的文字学研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