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籁”这个字出自哪里?

“籁”这个字出自哪里?

“籁”这个字出自哪里?

一、“籁”的字源与早期文献记载

“籁”最早见于中国古代典籍《庄子·齐物论》,其中提到:“地籁则众窍是已,人籁则比竹是已。”此处的“籁”指自然界或人为发出的声音,是汉字中最早明确记载该字的文献之一。

1. 《庄子》中的“三籁”理论

《庄子》将声音分为三类:
天籁:自然无为的宇宙之声(如风声、雨声)。
地籁:通过大地孔穴发出的声音(如山谷回声)。
人籁:人类用乐器(如箫笛)创造的声音。
重点内容:这一分类奠定了“籁”作为声音美学的哲学基础,对后世文学、音乐影响深远。

二、字形演变与构造分析

“籁”为形声字,由“”(形旁,与乐器相关)和“”(声旁)组成,本义与竹制乐器(如排箫)有关。
甲骨文/金文:未发现独立字形,推测为秦汉后定型。
《说文解字》:收录“籁”,释为“三孔龠也”(一种多管竹乐器),印证其乐器属性。

三、实际案例:文学与音乐中的“籁”

1. 文学作品

唐代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诗中“长啸”暗合“人籁”与“天籁”交融的意境。
宋代苏轼《前赤壁赋》:“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化用《庄子》思想,将“籁”扩展为自然与心灵的共鸣

2. 传统音乐

南音“洞箫”:福建南音中的洞箫演奏,被称为“九孔籁”,直接继承“籁”的乐器内涵。
古琴曲《流水》:模拟山水之声,体现“天籁”与“人籁”的结合。

四、现代引申义与使用

今日“籁”仍保留原义,并衍生出:
“万籁俱寂”(形容极静,出自《昭明文选》)。
“天籁之音”(赞美纯净自然的歌声或乐声,如歌手周深被誉“天籁嗓音”)。

重点内容:从哲学概念到艺术符号,“籁”的演变反映了汉语形音义结合的独特魅力。

结语

“籁”源于《庄子》,兼具形声字的构造智慧与声音哲学的深度,其案例贯穿古今,成为中华文化中“自然与人文和谐”的象征。

(0)
上一篇 2025年3月29日
下一篇 2025年3月29日

相关推荐

  • “育”字的出处是哪里?解读其深层含义

    “育”字的出处及深层含义解读 # 一、“育”字的字形演变与出处 “育”字最早见于甲骨文,其字形由两部分组成:– 上部为“母”或“女”的变体,象征生育主体– …

    2025年3月27日
    1390
  • 綦字怎么读?详细发音指导

    “綦”字读作qí。以下是对“綦”字发音的详细指导: 一、发音要点 声母:“綦”字的声母是“q”,发音时,舌面要贴紧上颚,同时气流从舌面与硬腭之间挤出,声带振动。 韵母:“綦”字的韵…

    2024年10月5日
    4400
  • 临眺远方,再回首已百年身,有何感慨?

    引言 1. 人生百年,弹指一挥间。站在时间的长河边,临眺远方,再回首已百年身,不禁让人感慨万千。从古至今,无数文人墨客用诗词歌赋表达对时光流逝的无奈与对生命意义的思考。2. 根据联…

    2025年2月28日
    1030
  • “直把杭州作汴州”是什么意思?

    直把杭州作汴州:历史与现实中的文化隐喻 引言 “直把杭州作汴州”这一成语源自宋代诗人林升的《题临安邸》,原句为“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这…

    2025年3月10日
    6260
  • 丁香结是什么结?李商隐诗中的意象象征与情感寄托

    丁香结是什么结?李商隐诗中的意象象征与情感寄托 引言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丁香结是一个常见的意象,尤其在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作品中,丁香结不仅是一种自然现象,更是一种情感的象征。本文将探…

    2025年3月19日
    5050
  • “natural disaster”这个短语用英语怎么读才地道?

    嘿,各位小伙伴们,你们活泼可爱、知识满满的小阿giao又来啦!今天咱们要聊一个超级实用且地道的话题——“natural disaster”这个短语用英语怎么读才最地道?别担心,跟着…

    2024年12月21日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