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栀”这个字最早出现在哪里?

“栀”这个字最早出现在哪里?

“栀”这个字最早出现在哪里?

一、“栀”字的文献溯源

“栀”字最早见于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收录于“木部”,释义为“木实可染”。这是目前可考的汉字系统中对该字的最早书面记载。
关键证据
– 《说文解字·木部》:“栀,黄木可染者。从木,卮声。”
– 汉代《神农本草经》虽记载栀子药用价值,但用“卮”通假,未直接使用“栀”字。

二、先秦时期的潜在关联

尽管字形未明确出现,但考古发现暗示“栀”所指植物(栀子)的早期应用:
马王堆汉墓帛书(西汉初年)中记载“支子”入药,学界普遍认为即“栀子”的早期写法。
– 《史记·货殖列传》提到“千亩卮茜”,其中“卮”可能指代栀子(茜为另一染料植物),反映其经济价值。

三、字形演变的语言学证据

“栀”为形声字,其演变路径清晰:
1. 声符来源:上部“卮”(zhī)为古代酒器,既表音也隐含“圆形果实”的意象(栀子果实呈卵圆形)。
2. 形符强化:东汉后“木”部定型,突出其植物属性,与通假字“卮”区分。
案例对比
– 战国楚简中用“枳”表示栀子(如包山楚简),说明同音假借现象普遍。
– 唐代《新修本草》明确使用“栀子”,字形与今完全相同。

四、结论:文字与实物的时空交错

“栀”作为规范字形虽定型于东汉,但其所指植物在先秦已广泛利用。这种“名物分离”现象体现了:
– 早期文字记录滞后于实际应用
植物经济价值(染料、药材)推动文字专门化
– 从通假(卮、支)到专字(栀)的汉语词汇精密化进程

(注:标红部分为需要重点关注的学术观点或核心证据)

(0)
上一篇 2025年3月29日
下一篇 2025年3月29日

相关推荐

  • 夜阁《卜算子咏梅》,长沙过贾谊宅原文何解?

    夜阁《卜算子咏梅》与长沙过贾谊宅原文解析 一、夜阁《卜算子咏梅》解析 1.1 作品背景 《卜算子咏梅》是宋代词人陆游的代表作之一,创作于其晚年。陆游一生坎坷,晚年隐居山阴,心境孤寂…

    2025年3月9日
    1120
  • 天生我材必有用,你还知道李白哪些豪言?

    李白豪言壮语探析:天生我材必有用的精神内核 一、**”天生我材必有用”的经典诠释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将进酒》)是…

    2025年4月2日
    1480
  • 暮春什么意思?诗词中晚春时节的情感表达

    暮春什么意思? 暮春,指的是春季的最后一个阶段,通常指农历三月,即阳历的四月至五月之间。此时,春天即将结束,夏天即将来临,自然界呈现出一种繁华将尽、生机渐衰的景象。暮春时节,百花凋…

    2025年3月19日
    5170
  • 哪些诗句文采斐然,令人一读难忘?

    哪些诗句文采斐然,令人一读难忘? 一、千古绝唱:意境与哲思的完美融合 重点内容:中国古典诗词中,许多作品凭借深邃的意境和人生哲思跨越时空,成为永恒经典。 1. 李白的豪放与浪漫 &…

    2025年8月15日
    290
  • 关于月份的诗句古诗,有哪些经典流传?

    关于月份的诗句古诗,有哪些经典流传? 引言 中国古代诗词中,关于月份的描写数不胜数,诗人们通过对月份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季节变化以及人生情感的深刻感悟。这些诗句不仅展现了古人对时…

    2025年3月9日
    990
  • “坑比”用文言文怎么说?

    首先,我们来明确一下“坑比”这个词汇的含义。在现代汉语中,“坑比”常常用来形容某人或某事很“坑”,即容易让人陷入困境或产生不良后果,有时也带有贬义,指某人技术差或行为不利。 然而,…

    2024年12月4日
    6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