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不厌”这一成语出自哪部经典?
一、成语出处
“学而不厌”这一成语出自《论语·述而》,是孔子教育思想的重要体现。原文为:
>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这句话的意思是:默默记住所学知识,学习从不满足,教导他人不知疲倦,这些我做到了哪些呢? 孔子以此自谦,同时也强调了学习和教育的态度。
二、成语释义
– 学而不厌:指学习勤奋,从不感到满足或厌倦。
– 诲人不倦:常与之连用,指教导他人耐心不倦。
这两句话共同体现了孔子对终身学习和教育奉献的推崇。
三、实际案例
1. 历史人物:孔子本人
孔子一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即便晚年仍坚持学习,甚至研读《易经》至“韦编三绝”(编竹简的牛皮绳断了多次),堪称“学而不厌”的典范。
2. 现代应用:终身学习理念
案例: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晚年仍坚持阅读和科研,80多岁时还每天学习新知识。他曾说:
> “一个科学家,如果停止学习,他的科学生命也就结束了。”
这一态度正是“学而不厌”的现代诠释。
四、现实意义
在知识爆炸的今天,“学而不厌”的精神尤为重要:
– 个人成长:保持好奇心,持续提升能力。
– 职场发展:适应快速变化的行业需求。
– 教育领域:教师应以“诲人不倦”的态度培养学生。
五、总结
“学而不厌”出自《论语》,是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之一。无论是古代圣贤还是现代精英,其成功都离不开这种持之以恒的学习态度。在信息时代,我们更需传承这一智慧,做到“终身学习,永不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