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梗”出自哪里?在网络中的用法

“梗”出自哪里?在网络中的用法

“梗”出自哪里?在网络中的用法

一、“梗”的词源与演变

“梗”最初来源于汉语方言,尤其是粤语和闽南语中的“哏”(gén),意为“笑点”或“桥段”。早期相声、喜剧表演中常用“哏”指代幽默的台词或情节。由于输入法误打,“哏”逐渐被写作“梗”,并在网络传播中固定下来。

关键演变节点
– 2000年代初:台湾综艺节目和BBS论坛(如PTT)广泛使用“梗”代指搞笑桥段。
– 2010年后:大陆网络社区(如贴吧、微博)接纳并扩展其含义,成为网络流行文化的核心词汇。

二、“梗”在网络中的用法

1. 作为文化符号

梗是网络群体共享的“暗号”,通过特定词汇、图片或视频传递多层含义。例如:
“真香”:出自《变形计》王境泽的台词,形容“打脸”行为。
“蚌埠住了”:谐音“绷不住了”,表示情绪失控(笑或哭)。

2. 作为创作素材

梗常被二次创作,形成病毒式传播:
“蜜雪冰城主题曲”:用户改编歌词、制作鬼畜视频,推动品牌出圈。
“退退退”:源自大妈吵架视频,被网友用于抵制负面事物。

3. 作为社交货币

使用梗能快速建立群体认同
– 弹幕文化(如“前方高能”“爷青回”);
– 表情包(如“熊猫头”“黑人问号”)。

三、案例分析:“绝绝子”的爆火

1. 起源:2020年从小红书美妆博主口头禅扩散,搭配“yyds”(永远滴神)使用。
2. 传播
– 正面:夸赞食物、穿搭的万能句式;
– 负面:过度使用引发语言贫乏争议。
3. 现象本质:反映网络语言追求简洁化、情绪化的特点。

四、总结

梗是网络时代的文化速记符号,其生命力取决于群体的创造力与传播力。理解梗的用法,本质是理解当代年轻人的社交逻辑与亚文化认同

(0)
上一篇 2025年3月30日
下一篇 2025年3月30日

相关推荐

  • 带“诗”的古诗有哪些值得一读再读?

    带“诗”的古诗有哪些值得一读再读? 古诗中带有“诗”字的作品,往往蕴含着诗人对诗歌艺术的深刻思考或对生活的诗意表达。这些作品不仅语言优美,意境深远,而且值得反复品味。以下是一些经典…

    2025年4月10日
    1260
  • 劝学诗有哪些激励人心?

    劝学诗的历史渊源与激励作用 一、劝学诗的定义与历史背景 劝学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重要类别之一,其核心目的是激励人们勤奋学习、追求知识。从先秦时期的《荀子·劝学》到唐宋诗人的名篇,劝学…

    2025年4月4日
    1280
  • 山间晚霞绚烂,哪些诗句描绘了这壮丽景象?

    山间晚霞绚烂:古诗词中的壮丽景象 一、晚霞的视觉魅力 晚霞是自然界最绚丽的景观之一,尤其在群山环绕的环境中,光影交错、色彩斑斓,形成震撼人心的画面。古人常以诗词捕捉这一瞬息的壮美,…

    2025年8月15日
    240
  • “娉娉褭褭十三馀”怎么念?

    “娉娉褭褭十三馀”的读音为pīng píng niǎo niǎo shí sān yú。这句诗出自唐代诗人杜牧的《赠别二首·其一》,形容的是一位十三四岁的少女轻盈美好的身姿。其中,…

    2024年11月30日
    2450
  • 睥睨苍生怎么读?古文词汇发音揭秘!

    嘿,各位古文爱好者们,我是小听泉,今天咱们要一起揭秘一个既霸气又充满文化底蕴的古文词汇——“睥睨苍生”的发音!准备好了吗?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感受那份来自古代的傲视与淡然。 “睥睨…

    2024年12月20日
    1990
  • 初中微暗之火里面的诗句,有哪些令人深思?

    初中微暗之火中的诗句:令人深思的文学魅力 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微暗之火》是一篇充满哲理与情感的文章,其中引用的诗句不仅丰富了文本的内涵,也为读者提供了深刻的思考空间。以下将分析其中几…

    2025年3月9日
    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