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这句词出自哪里?

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这句词出自哪里?

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出处与文学解析

一、词句出处

“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出自宋代词人晏几道的《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该词是晏几道追忆歌女小蘋所作,被誉为“宋词婉约派代表作”之一。

原文节选
> 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
> 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 记得小蘋初见,两重心字罗衣。
> 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二、词句解析

1. 意象运用
“明月”象征永恒,暗喻词人对往事的深刻记忆。
“彩云”比喻歌女小蘋的美丽与飘渺,化用李白《宫中行乐词》“只愁歌舞散,化作彩云飞”的意境。

2. 情感表达
通过今昔对比,表达物是人非的怅惘。“曾照”二字点明往事不可追,凸显“深情与遗憾”的交织。

三、实际案例:现代文学中的化用

1. 网络小说《鹤唳华亭》引用此句渲染悲剧氛围,暗示主角命运如彩云般易散。
2. 影视剧《如懿传》片尾曲以“当时明月”为意象,呼应剧中帝王夫妻的情缘幻灭。

四、文学史地位

晏几道此词被誉为“宋词怀人题材的巅峰之作”,其“清丽婉转、含蓄深沉”的风格对后世影响深远。清代学者陈廷焯评:“既闲婉,又沉着,当时更无敌手。

重点总结
– 该词是晏几道追忆小蘋的经典之作。
“彩云”的比喻源自李白,体现宋代词人对唐诗的继承与创新。
– 现代文艺作品常化用此句,印证其跨越时空的艺术生命力。

如需进一步分析具体修辞手法或比较其他怀人词作,可提供补充方向。

(0)
上一篇 2025年4月2日
下一篇 2025年4月2日

相关推荐

  • 王昌龄是诗什么?边塞诗人王昌龄的诗风特色

    王昌龄是诗什么? 王昌龄(698年-756年),字少伯,唐代著名诗人,被誉为“七绝圣手”,与李白、杜甫并称为“盛唐三大诗人”。他的诗歌以边塞诗和宫怨诗最为著名,尤其是边塞诗,展现了…

    2025年3月19日
    6080
  • “临江仙”这首词有何特色?

    临江仙的词牌特色 一、词牌概述 临江仙是宋代流行的词牌之一,属于中调,双调五十八字或六十字。其名源于唐代教坊曲,最初多用于描写神仙故事或抒发隐逸情怀。宋代以后,临江仙逐渐成为文人抒…

    2025年3月23日
    850
  • “萃”字的出处及在古文中的用法

    “萃”字的出处及在古文中的用法 一、“萃”字的出处 “萃”字最早见于《说文解字》,属“艸部”,其释义为:“艸聚貌”,即草木丛生的样子。许慎进一步解释:“从艸,卒声”,说明其为形声字…

    2025年3月30日
    870
  • 课外送别诗有哪些?课外读物中的送别诗?

    课外送别诗有哪些?课外读物中的送别诗解析 送别诗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重要题材之一,通过抒发离别之情,展现诗人对友情、亲情或人生际遇的感慨。除了课内常见的送别诗(如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2025年4月5日
    680
  • 出自历史的故事成语,智慧与启迪并存

    出自历史的故事成语:智慧与启迪并存 一、成语的历史渊源与文化价值 成语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大多源自历史事件、寓言故事或经典文献。它们以简练的语言承载深刻的哲理,既是语言艺术的结晶,也…

    2025年3月27日
    740
  •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诗有何哲理?

    苏轼《题西林壁》的哲学解读:认知局限与视角转换 # 核心诗句解析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出自苏轼《题西林壁》,表面描写庐山景色的观感,实则揭示了…

    2025年4月2日
    4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