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君易的诗歌创作研究
一、白君易诗歌概览
白君易(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三大诗人之一(与李白、杜甫并列)。其诗作现存约2800余首,题材广泛,语言通俗,开创了”新乐府运动“的诗歌革新潮流。
重点内容:白居易诗歌按内容可分为四大类:
1. 讽喻诗(如《卖炭翁》《秦中吟》)
2. 闲适诗(如《钱塘湖春行》)
3. 感伤诗(如《长恨歌》《琵琶行》)
4. 杂律诗(如《赋得古原草送别》)
二、代表诗作分析
1. 讽喻诗代表作
《卖炭翁》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通过卖炭老人的悲惨遭遇,揭露宫市制度的剥削本质,体现“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创作主张。
《秦中吟》十首
其中《轻肥》”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以强烈对比揭露社会矛盾。
2. 长篇叙事诗巅峰
《长恨歌》(120句)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以唐玄宗杨贵妃爱情悲剧为题材,兼具历史批判与艺术美感。
《琵琶行》(88句)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通过琵琶女的遭遇抒发文人的失意情怀。
3. 山水田园诗精品
《钱塘湖春行》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展现杭州早春美景,对仗工整,意象清新。
《暮江吟》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运用色彩对比创造独特审美意境。
三、艺术特色与影响
1. 语言风格
– 通俗性:主张”老妪能解”
– 音乐性:注重平仄韵律
– 叙事性:开创”感伤诗“新体裁
重点内容:其诗歌在日本影响深远,嵯峨天皇曾命人抄写《白氏文集》作为宫廷教材。
2. 创作理论
提出“根情、苗言、华声、实义”的诗歌四要素说,强调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四、历史评价
元稹称其诗”禁省、观寺、邮候墙壁之上无不书“,苏轼评价”元轻白俗“虽含批评,也肯定其通俗化成就。清代赵翼在《瓯北诗话》中专列”白香山诗”一卷,称其”触景生情,因事起意,眼前景,口头语,自能沁人心脾“。
(注:本文中”白君易”为作者笔误,正确应为”白居易”,特此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