痿厥病:中医视角下的疾病解析
一、痿厥病的定义与核心特征
痿厥病是中医术语,指以肢体萎软无力(痿)和手足逆冷(厥)为主要表现的病症。其核心病机为气血不足、阳气衰微,导致筋脉失养、四肢不温。
重点内容:该病与现代医学中的周围神经病变、肌营养不良、雷诺氏综合征等有部分交叉,但中医更强调整体辨证。
—
二、病因病机分析
1. 中医理论
– 气血两虚:长期劳损或久病耗伤气血,筋脉失于濡养。
– 阳虚寒凝:肾阳不足,四肢末梢失于温煦,出现厥冷。
– 湿热浸淫:湿热之邪阻滞经络,导致肌肉萎弱(如《黄帝内经》所言“湿热不攘,大筋软短”)。
2. 现代医学关联
部分患者可能合并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甲状腺功能减退等基础疾病。
—
三、典型症状与诊断要点
重点症状:
– 痿症表现:肢体软弱无力,活动受限,肌肉萎缩(以下肢多见)。
– 厥症表现:手足冰冷,肤色苍白或青紫,遇寒加重。
– 伴随症状:疲劳、气短、腰膝酸软等。
诊断需结合:舌象(淡胖或有齿痕)、脉象(沉细弱)、病史及排除其他器质性疾病。
—
四、实际案例分享
案例:糖尿病合并痿厥病
患者:男性,58岁,糖尿病病史10年。
主诉:双下肢无力2年,近半年足部冰冷麻木,夜间加重。
查体:
– 肌力Ⅳ级,踝反射减弱。
– 足背动脉搏动弱,皮肤温度低。
– 舌淡苔白,脉沉细。
中医辨证:气阴两虚兼阳虚。
治疗:
1. 中药方剂:补阳还五汤合当归四逆汤加减(黄芪、当归、桂枝等)。
2. 针灸: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等穴位温针。
疗效:3个月后患者下肢无力改善,足冷减轻。
—
五、治疗与调护建议
1. 中医治疗
– 中药:根据证型选用补益气血(如八珍汤)、温阳通络(如附子理中丸)等方剂。
– 针灸:艾灸关元、气海以温阳,针刺阳明经穴以调气血。
2. 生活方式
– 避寒保暖:尤其注意四肢末端防护。
– 适度运动:如太极拳、八段锦以促进气血流通。
重点内容:痿厥病需长期调养,早期干预可显著改善预后。
—
六、总结
痿厥病是中医特色病名,需结合现代医学明确病因。辨证论治和综合调理是关键,患者应尽早就医,避免病情进展至不可逆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