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尽已无擎雨盖”的“尽”是什么意思?

“荷尽已无擎雨盖”的“尽”是什么意思?

荷尽已无擎雨盖的“尽”是什么意思?

一、“尽”字的字义解析

“荷尽已无擎雨盖”出自宋代诗人苏轼的《赠刘景文》,其中“尽”字是理解全句的关键。在古汉语中,“尽”主要有以下几种含义:

1. 完结、消失(如:言无不尽)
2. 全部、完全(如:尽心尽力)
3. 达到极限(如:山穷水尽)

重点内容:在本诗中,“尽”应取第一种含义,表示荷叶已经完全枯萎凋零的状态。这与下句“菊残犹有傲霜枝”形成鲜明对比,突出深秋时节的物候特征。

二、诗歌语境中的具体表现

苏轼原诗:
“`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

实际案例
– 清代学者王文诰在《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中注解:“‘尽’字状荷叶凋残之彻底,与‘残’字相映,一枯一荣,各尽其态。”
– 现代学者周汝昌解读:“‘擎雨盖’本是荷叶的生动比喻,‘已无’二字更强化了‘尽’的彻底性,暗示生命周期的终结。”

三、与其他诗词的对比印证

通过对比其他诗词中的“尽”字用法,可以更深入理解其含义:

1. 李商隐《无题》“春蚕到死丝方尽”
“尽”表示吐丝行为的终止

2. 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
“尽”描述太阳完全隐没的状态

重点内容:这些用例均显示,“尽”在描写自然景物时,多强调事物发展过程的完结,而非单纯的数量概念。

四、教学应用建议

在语文教学中解析此字时,可采用:
1. 意象对比法:对比“荷尽”与“菊残”的不同状态
2. 字形溯源法:展示甲骨文“尽”字(像器皿倒空状)
3. 跨文本印证:联系学生已学的含“尽”字诗句

> 示例教案片段
> “请同学们想象:盛夏时‘接天莲叶无穷碧’的荷塘,到深秋变成‘已无擎雨盖’,这个变化过程中,‘尽’字就像用橡皮擦把画面一点点擦除,最终只留下空荡荡的水面。”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苏轼诗中“荷尽”的“尽”,生动体现了自然界生命循环的必然规律,为后文“橙黄橘绿”的新生机埋下伏笔,展现了诗人对季节更替的深刻观察。

(0)
上一篇 2025年4月5日
下一篇 2025年4月6日

相关推荐

  • 荘姓怎么读?姓氏发音全攻略!

    荘姓的读音是zhuāng。 详细信息 部首与结构:荘字的部首是“艹”,结构为上下结构。 笔画数:荘字共有9笔。 其他信息:荘同“莊”,是“莊”的日本用简体汉字。在汉字中,“荘”并不…

    2024年12月23日
    4590
  • “俯察品类之盛”的翻译及出处

    引言 1. “俯察品类之盛”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句经典表达,出自东晋文学家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这句话不仅展现了作者对自然万物的深刻观察,也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对自然与人文的独特理解…

    2025年3月8日
    3920
  • “因材施教”这一教育理念出自哪位教育家?

    因材施教:教育理念的起源与实践 一、理念的提出者 “因材施教”是中国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提出的核心教育思想,记载于《论语·先进篇》。孔子强调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能力水平和学习特点进行…

    2025年3月30日
    800
  • “遥望洞庭山水翠”的下一句是什么?

    唐代诗人刘禹锡《望洞庭》名句解析 一、诗句原文及下一句 “遥望洞庭山水翠”出自唐代诗人刘禹锡的《望洞庭》,其下一句为:“白银盘里一青螺”。 全诗如下: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2025年4月6日
    2280
  • 五的诗有哪些?带“五”字的诗歌?

    带“五”字的诗歌研究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数字“五”常被用作意象或修辞手段,既体现数量,也暗含文化内涵(如五行、五岳等)。以下从重点内容和实际案例展开分析。 一、直接包含“五”字的诗…

    2025年4月5日
    1300
  • 杜甫最长叙事诗解析:史诗级巨制中的家国情怀

    杜甫最长叙事诗解析:史诗级巨制中的家国情怀 一、引言:杜甫叙事诗的史诗地位 杜甫作为“诗圣”,其叙事诗以宏大的历史视野和深沉的家国情怀著称。其中,《北征》作为其最长叙事诗(700字…

    2025年8月14日
    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