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破楼兰终不还”的上一句是什么?
一、诗句出处与全文
“不破楼兰终不还”出自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其四》,全诗如下: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重点解析
1. 上一句:诗句的上一句是“黄沙百战穿金甲”,描写了边塞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的艰苦战斗场景。
2. 楼兰的象征意义:楼兰是汉代西域古国,诗中借指唐代西北边境的敌人(如吐蕃),“破楼兰”成为保家卫国的代名词。
—
二、历史背景与典故
1. 楼兰的军事意义
楼兰(后称鄯善)是丝绸之路要冲,汉代曾因反复叛降被傅介子计斩楼兰王(《汉书·傅介子传》)。唐代诗人常用“楼兰”象征外敌,如李白“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2. 实际案例:唐代边塞战争
– 案例1:天宝年间,安西节度使高仙芝远征小勃律(今克什米尔),“凿山开道,出其不意”大破敌军,与诗中“不破终不还”的决绝精神呼应。
– 案例2:王昌龄曾亲历边塞,其诗多反映盛唐将士的牺牲精神,如“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闺怨》),侧面印证边塞战争的残酷。
—
三、诗句的现代应用
1. 文化传承
– 红色教育:该诗常被引用歌颂革命军人,如抗战时期“黄沙百战穿金甲”成为激励士气的口号。
– 体育竞技:中国女排教练郎平曾用“不破楼兰终不还”比喻大赛夺魁的决心。
2. 误用纠正
– 常见错误:有人误记上一句为“秦时明月汉时关”(实为《出塞》诗句),需注意区分王昌龄不同作品。
– 正确引用:在表达“坚持到底”时,应完整使用“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避免断章取义。
—
四、总结
重点内容:
– 上一句是“黄沙百战穿金甲”,与下句共同构成边塞诗经典意象。
– 诗句体现了盛唐尚武精神,其历史背景和现代应用值得深入挖掘。
通过分析可见,古诗词的准确理解需结合历史语境,而“楼兰”作为文化符号,至今仍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坚韧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