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下之忧而忧”的下一句及其现实意义
一、名句的完整表述
“先天下之忧而忧”出自北宋文学家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其下一句为:“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两句完整表达了作者以天下为己任的崇高情怀,成为千古传诵的治国理政和个人修养的典范。
重点内容:
– 原文背景:范仲淹应好友滕子京之邀,为重修岳阳楼作记,借景抒怀,提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豁达态度,最终升华至“先忧后乐”的政治理想。
– 核心思想:忧患意识与奉献精神的结合,强调领导者应优先考虑国家与民众的福祉。
—
二、历史与现实案例
1. 古代实践:范仲淹的为政之道
范仲淹在担任参知政事期间推行“庆历新政”,改革吏治、减轻赋税,虽最终失败,但其“先忧后乐”的理念深刻影响了后世士大夫。例如:
– 救灾举措:任地方官时,他面对灾荒主动开仓放粮,并组织百姓生产自救,体现“忧民之忧”的担当。
2. 现代应用:抗疫中的“逆行者”
在新冠疫情期间,中国医护人员和基层工作者践行了“先忧后乐”的精神:
– 案例:武汉封城时,全国4万余名医务人员驰援湖北,牺牲个人安危优先保障公共健康,与范仲淹“后乐”的价值观高度契合。
重点内容:
– 这一精神在当代已扩展为社会责任与集体主义的象征,成为危机应对中的重要文化资源。
—
三、名句的当代启示
1. 对公职人员的启示:需以民众疾苦为先,如脱贫攻坚战中干部“驻村帮扶”的实践。
2. 对企业家的要求:如华为任正非提出“活下去的底线思维”,体现忧患意识。
结语: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仅是文学名句,更是跨越千年的价值坐标,其内涵在全球化时代的挑战中仍具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