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描写的是什么景象?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描写的是什么景象?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古诗中的自然景象解析

一、诗句出处与背景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出自唐代诗人李峤的《风》,全诗通过动态描写展现风的威力与形态。这两句诗以夸张手法刻画风过江河与竹林时的壮观景象:
“过江千尺浪”:风掠过江面,掀起滔天巨浪;
“入竹万竿斜”:风穿竹林,万竿翠竹随风倾斜。

重点内容:诗句未直接写“风”,却通过景物变化传递风的强烈存在,体现中国古代诗歌“以景传情”的典型手法。

二、景象的文学与自然解读

1. “千尺浪”的夸张与写实

文学表现:以“千尺”极言浪高,突出风的狂暴(如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
自然案例:钱塘江大潮受季风与地形影响,浪高可达数米,与诗中景象呼应。

2. “万竿斜”的动态美感

竹林响应:竹因中空特性易随风摆动,如浙江安吉竹海,风过时竹浪起伏,形成“万竿斜”的视觉奇观。
文化象征:竹的韧性被赋予“君子品格”,风竹互动暗含人与自然的关系。

重点内容:诗句兼具科学性与艺术性,既符合流体力学原理(风压导致物体形变),又通过意象传递情感。

三、实际案例对比分析

| 场景 | 诗句对应 | 现实案例 |
|—————-|——————–|—————————–|
| 江面狂风 | 过江千尺浪 | 台风“烟花”过境时长江口巨浪拍岸 |
| 竹林风动 | 入竹万竿斜 | 四川蜀南竹海风季竹梢齐倾现象 |

四、总结

李峤通过极简语言典型意象,将无形的风转化为可感的自然力量。这种描写不仅展现唐代诗歌的凝练之美,也为现代人理解自然现象提供了诗意视角。重点内容:诗句的永恒魅力在于其跨越时空的写实与象征双重价值。

(0)
上一篇 2025年4月5日
下一篇 2025年4月6日

相关推荐

  • 逢入京使的作者怎么读?了解作者发音

    《逢入京使》的作者是岑参,其正确读音为cén shēn。 发音解析 岑(cén):发音时,舌尖轻抵下齿背,声带振动,气流从舌尖和齿背之间挤出,发出“c”的音。然后,舌面中部隆起,接…

    2024年11月25日
    2410
  • 縠皱波纹迎客棹怎么读?古文发音详解

    “縠皱波纹迎客棹”的正确读音为:hú zhòu bō wén yíng kè zhào。以下是对这句古文发音的详细解析: 发音指南 縠(hú): 发音时,舌尖抵住下齿龈,舌面隆起,…

    2024年11月25日
    1300
  • “祯”这个字在名字中常寓意什么?

    “祯”字在名字中的寓意解析 # 一、“祯”字的基本含义 “祯”(zhēn)是现代汉语中较为少用的字,但其文化内涵丰富。根据《说文解字》解释:“祯,祥也。从示,贞声。”本义为吉祥、福…

    2025年3月30日
    180
  • 谥号怎么读?一文教你正确发音!

    “谥号”的正确读音是shì hào。以下是对“谥号”读音及含义的详细解释: 一、发音 谥(shì):声母为sh,韵母为ì,第四声。发音时,舌尖上翘,靠近硬腭前部,留一道窄缝,让气流…

    2024年12月19日
    4540
  • “重五山村好”中的“重”字怎么读?

    在“重五山村好”这句诗中,“重”字读作chóng。这里“重五”指的是农历五月五日,即端午节。在古代,人们常以“重五”来代指端午节,因为“五”字在农历中重复出现(五月五日),故而得名…

    2024年12月27日
    930
  • 诗经中的农事诗有哪些农耕文化?

    《诗经》中的农事诗与农耕文化研究 一、《诗经》农事诗的范畴与意义 《诗经》作为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录了多篇反映周代农耕生活的农事诗,主要集中在《豳风》《小雅》和《周颂》中。这些诗…

    2025年4月4日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