羸出自哪种病症描述?中医养生术语考源
“羸”的字义与中医渊源
“羸”(léi)在中医典籍中多形容身体极度消瘦、虚弱无力的状态,其字形从“羊”从“嬴”,本义指羊体瘦弱,后引申为人体病态消瘦。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如《素问·玉机真藏论》载:“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气满,喘息不便,形羸不能行。”此处明确将“羸”与气血亏虚、脏腑衰竭的危重症候关联。
“羸”对应的病症范畴
1. 虚劳羸瘦:常见于慢性消耗性疾病(如结核病、恶性肿瘤),《金匮要略》称“虚劳里急,羸瘦腹满”。
2. 脾胃虚弱:因长期饮食不节或久病伤脾,导致肌肉失养,如《诸病源候论》云:“脾胃弱则羸瘦不生肌肤。”
3. 肾精耗损:老年或房劳过度者,可见“腰膝酸软、形羸发脱”,属肾精不足之证。
典型案例分析
案例:明代医案《名医类案》载一患者“久痢不止,形羸如柴,脉细如丝”,诊断为脾肾阳虚,以附子理中汤合四神丸调治,渐复肌肉。此例印证“羸”与脾肾两虚的病理关联。
中医养生对“羸”的调治原则
1. 药膳补益:如《饮膳正要》推荐“羊肉羹”治虚羸,温补气血。
2. 导引疗法:五禽戏中的“鸟伸”可强化脾胃运化,改善消瘦。
3. 禁忌:羸者忌生冷、过度劳作,以防进一步耗伤元气。
结语
“羸”作为中医特色术语,不仅描述症状,更揭示了“形神俱损”的深层病机。现代养生可借鉴其理论,针对性地调理气血阴阳,避免由“弱”至“羸”的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