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安思危出自哪里?危机意识的历史镜鉴
一、居安思危的出处
“居安思危”最早出自《左传·襄公十一年》,原文为:“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这是春秋时期晋国大夫魏绛对晋悼公的谏言,提醒君主在太平时期也要警惕潜在的危险,提前做好准备。
这一思想后来被广泛引用,如《易经·系辞下》中的“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以及唐代名臣魏徵在《谏太宗十思疏》中强调的“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
二、危机意识的历史镜鉴
1. 古代案例:商纣王的覆灭
商纣王是典型的反面教材。他在位时沉迷享乐,忽视内忧外患,最终导致商朝灭亡。《史记·殷本纪》记载:“纣资辨捷疾,闻见甚敏,材力过人,手格猛兽,知足以距谏,言足以饰非。”然而,他拒绝纳谏,残害忠良(如比干),最终在周武王的讨伐中自焚而亡。
2. 近代案例:诺基亚的衰落
诺基亚曾是全球手机市场的霸主,但因缺乏危机意识,未能及时应对智能手机变革(如iOS和Android系统的崛起),最终被淘汰。其CEO约玛·奥利拉后来反思:“我们并没有做错什么,但不知为什么,我们输了。”
3. 现代案例:华为的“备胎计划”
华为在2019年遭受美国制裁时,因提前布局“鸿蒙系统”和“海思芯片”等备胎技术,避免了致命打击。任正非多次强调:“活下去是华为的最低纲领,也是最高纲领。”
—
三、居安思危的现代启示
1. 个人层面:职场中需持续学习,避免“温水煮青蛙”效应。
2. 企业层面:如腾讯提出“灰度机制”,允许内部竞争以激发创新。
3. 国家层面:新加坡通过“全民防卫政策”强化危机应对能力。
结论:居安思危不仅是古训,更是个人、组织乃至国家长治久安的核心智慧。忽视危机者终将被危机吞噬,唯有常怀忧患,方能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