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生取义出自哪里?儒家义利观的现代诠释

舍生取义出自哪里?儒家义利观的现代诠释

舍生取义出自哪里?儒家义利观的现代诠释

一、“舍生取义”的出处与儒家思想渊源

“舍生取义”一词最早出自《孟子·告子上》:“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通过鱼与熊掌的比喻,强调在生命与道义冲突时,应选择坚守道德原则。这一思想是儒家义利观的核心体现,主张“义”高于“利”,甚至高于生命。

儒家义利观的经典表述还包括:
– 《论语·里仁》:“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 《孟子·梁惠王上》:“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二、儒家义利观的现代诠释

在现代社会,儒家义利观并非否定“利”,而是强调以义制利,即追求利益需符合道德规范。其现代价值可概括为:
1. 个人层面:倡导道德自律,反对唯利是图。
案例:企业家曹德旺坚持“诚信经营”,在福耀玻璃发展过程中多次拒绝投机行为,长期投入慈善事业,体现了“义利并举”的现代实践。
2. 社会层面:推动商业伦理与社会责任。
案例:华为公司在美国制裁下坚持技术研发,以“科技报国”为使命,展现了民族企业的义利选择

三、争议与反思:义利观的当代挑战

在资本逐利的环境中,完全“舍利取义”可能面临现实困境。例如:
案例:某些企业为追求短期利润排放污染,背离社会责任,引发公众对“义利失衡”的批评。
儒家思想的现代调适需结合制度约束(如ESG评价体系)与文化引导,实现“义利统一”。

四、结论:义利观的普世价值

“舍生取义”的终极意义在于唤醒对道德底线的敬畏。无论是个人抉择还是企业行为,儒家义利观始终提供一种价值锚点,提醒社会:“利”需以“义”为根基,方能持久。

标红重点
– 孟子提出“舍生取义”的本质是道德优先性
– 现代诠释的关键在于平衡义利,而非对立。
– 案例表明,义利统一是可行且必要的商业伦理。

(0)
上一篇 2025年4月11日
下一篇 2025年4月11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