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诗歌全梳理?人民的诗人如何炼成

白居易诗歌全梳理?人民的诗人如何炼成

白居易诗歌全梳理:人民的诗人如何炼成

一、白居易的诗歌创作分期

白居易(772-846)的诗歌创作可分为三个主要阶段:

1. 早期(35岁前):以《长恨歌》《琵琶行》为代表,关注社会现实与个人情感。
重点案例:《卖炭翁》通过“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的细节,揭露宫市制度对底层百姓的剥削。
2. 中期(35-44岁):任左拾遗期间创作大量讽喻诗,如《新乐府》50首。
标红内容: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创作主张(《与元九书》)。
3. 晚期(44岁后):转向闲适诗,风格平淡自然,如《钱塘湖春行》。

二、人民性的三大表现

(一)题材下沉:聚焦底层生存困境

– 《观刈麦》描写农人“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的艰辛,与“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的官吏形成对比。
– 《杜陵叟》直接控诉“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钩爪锯牙食人肉”的苛政。

(二)语言革新:通俗化的艺术追求

重点内容:采用“老妪能解”的创作标准,如《池上》用“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的童趣画面传递朴素美感。

(三)思想内核:儒家民本精神的实践

– 《新制布裘》中“安得万里裘,盖裹周四垠”体现杜甫式“大庇天下寒士”的理想。

三、历史评价与当代启示

1. 唐代影响:元稹称其诗“禁省、观寺、邮候墙壁之上无不书”。
2. 现代意义
标红观点:白居易的创作证明伟大文学必须扎根现实,其“惟歌生民病”的立场对当下文艺创作仍有镜鉴价值。

结语

通过题材选择、语言革新、思想深度的三重突破,白居易真正践行了“诗歌是人民的喉舌”这一理念。其作品跨越千年仍具生命力,恰因始终与普通人的悲欢相通。

(0)
上一篇 16小时前
下一篇 16小时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