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京剧被称为什么?京剧别称探秘!

中心京剧被称为什么?京剧别称探秘!

中心京剧被称为什么?京剧别称探秘!

一、京剧的别称及其由来

京剧作为中国国粹,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众多别称,这些名称背后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以下是京剧最著名的几个别称:

1. “平剧”
源自京剧形成初期在北京(旧称”北平”)的广泛流行。1949年前后,这一称谓在官方文件中尤为常见,如1951年成立的”中国戏曲研究院平剧实验剧团”。

2. “国剧”
1930年代由齐如山等学者提出,强调其作为中国戏曲代表的地位。台湾地区至今仍沿用此称,如”国立国光剧团”的命名。

3. “皮黄戏”
源于京剧两大主要声腔:西皮二黄。清代《都门纪略》记载:”时尚黄腔喊似雷”,即指早期皮黄腔的演唱特点。

二、地域性别称案例

不同地区对京剧有独特称谓:

天津:”大戏”(与评剧等”小戏”相对)
上海:”京班戏”(海派京剧鼎盛时期称谓)
广东:”北派戏”(区别于粤剧等地方戏)

典型案例:梅兰芳1935年访苏时,苏联媒体将京剧译为”中国歌剧”(Chinese Opera),这个译名至今仍是国际通用称谓。

三、行业内部特殊称谓

京剧从业者常用一些行话别称

1. “大轴”:指整场演出最后的重头戏
2. “玩意儿”:老艺人对京剧艺术的昵称
3. “粉墨”:代指京剧表演,如”粉墨登场”

四、文化语境中的隐喻称谓

在文学作品中,京剧常被赋予诗意化别称:

“东方歌剧”(张庚《中国戏曲通论》)
“无声不歌,无动不舞”(齐如山总结的八个字)
“百戏之师”(因其程式化表演影响众多剧种)

学术佐证:中国艺术研究院2019年《京剧别名考》统计,京剧历史文献中出现的正式别称达17种,民间俗称超过30种。

这些别称不仅是语言符号,更承载着京剧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文化语境中的艺术定位和社会认知。理解这些称谓,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把握京剧艺术的文化多维性

(0)
上一篇 20小时前
下一篇 20小时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