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剧的名称体系与历史溯源
# 中国戏剧的主要名称分类
中国戏剧作为世界三大古老戏剧文化之一,在漫长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丰富的名称体系,主要包括:
1. 以地域命名的剧种(如京剧、越剧、川剧)
2. 以表演特色命名的剧种(如高甲戏、采茶戏)
3. 历史传承形成的古称(如元杂剧、南戏)
4. 民间俗称与雅称(如”大戏”、”梆子腔”)
# 主要剧种的正名与别名考
## 京剧
– 正名:京剧(形成于北京)
– 别名:
– “平剧”:民国时期曾用名,取”北平”之意
– “国剧”:20世纪30年代起被尊称
– “皮黄戏”:源于其主要唱腔西皮、二黄
历史溯源:1790年四大徽班进京后,融合昆曲、汉调等形成,同治光绪年间(1862-1908)趋于成熟。梅兰芳1930年访美时首次使用”Beijing Opera”英文译名。
## 越剧
– 正名:越剧(发源于浙江嵊州)
– 别名:
– “绍兴戏”:早期因流行于绍兴地区得名
– “的笃班”:初创时期伴奏乐器特点命名
典型案例:1923年首个女班”施家岙女班”成立,标志着女子越剧时代的开始。1946年袁雪芬主演《祥林嫂》被称作”新越剧”改革代表作。
## 黄梅戏
– 正名:黄梅戏(源于湖北黄梅)
– 别名:
– “采茶戏”:源自其田间劳动时演唱形式
– “怀腔”:因在安徽怀宁地区发展出独特唱腔
历史节点:1950年代严凤英主演《天仙配》使该剧种全国闻名,唱段”树上的鸟儿成双对”成为经典。
# 其他重要剧种别名考
| 剧种 | 主要别名 | 命名由来 |
|——|———-|———-|
| 昆曲 | “水磨腔” | 形容其唱腔细腻如水磨 |
| 豫剧 | “河南梆子” | 使用枣木梆子击节 |
| 粤剧 | “广府大戏” | 流行于广府方言区 |
# 名称演变的文化内涵
1. 政治因素:京剧在文革期间曾改称”革命京剧”
2. 地域认同:台湾地区称歌仔戏为”芗剧”
3. 艺术革新:白先勇打造的“青春版”昆曲《牡丹亭》
学术争议:关于”戏曲”与”戏剧”的概念区分,王国维《宋元戏曲考》主张“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也”,成为经典定义。
(注:本文所有别名考证均依据《中国戏曲志》地方卷及《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卷》权威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