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粤剧行当叫什么?角色分类与表演特点

早期粤剧行当叫什么?角色分类与表演特点

早期粤剧行当的名称与角色分类

一、早期粤剧行当的称谓

早期粤剧行当被称为“十大行当”,这一分类体系形成于清代中叶,反映了粤剧在吸收昆曲、弋阳腔等剧种基础上的本土化发展。十大行当具体包括:
1. (老生)
2. (大花脸)
3. (小生)
4. (青衣)
5. (小花脸)
6. (老年配角)
7. (青年配角)
8. (花旦)
9. (老旦)
10. (龙套武行)

重点提示:这种分类在咸丰年间(1851-1861)的《粤剧大观》中有明确记载,与同期京剧的”生旦净末丑”五类形成鲜明对比,体现粤剧更精细的角色分工。

二、核心行当的表演特点

1. 武生行当

表演特征:以”硬桥硬马”真功夫著称,需掌握南派武术套路
经典案例:清末名伶李文茂(1854年起义领袖)以《六国大封相》中的武生表演闻名,其”打真军”的武打编排影响后世

2. 花旦行当

表演特征:强调”手眼身法步”五法,尤重”兰花手”与”碎步”
重点技巧“踩跷”(仿缠足步态)技艺,民国后逐渐淘汰
代表剧目:《仕林祭塔》中白素贞的”水袖功”与”甩发功”结合

3. 丑行表演

方言运用:独创”爆肚”(即兴发挥)表演,大量使用广府俗语
艺术突破:名丑廖侠怀在1920年代《毒玫瑰》中首创”西装丑”,将西方服饰融入传统程式

三、行当演变的社会动因

重点内容:20世纪30年代”省港班”时期,受电影冲击,十大行当简化为”六柱制”(文武生、小生、正印花旦、二帮花旦、丑生、武生),这种变革在1936年薛觉先主演的《璇宫艳史》中体现明显——演员需跨行当兼演多个角色。

(注:文中涉及的史料可参考《中国戏曲志·广东卷》及1957年欧阳予倩《试谈粤剧》)

(0)
上一篇 23小时前
下一篇 23小时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