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标过五溪”出自哪首诗?王昌龄送别诗解析
一、诗句出处与背景
“龙标过五溪” 出自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七言绝句《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全诗如下:
>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此诗是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被贬至龙标(今湖南黔阳)而作,表达了对友人坎坷命运的深切同情。
二、诗句解析与重点标红
1. “龙标过五溪”的深层含义
– 龙标:指王昌龄的贬谪地,唐代属偏远蛮荒之地。
– 五溪:指湖南与贵州交界处的雄溪、樠溪、酉溪、沅溪、辰溪,象征路途艰险与政治环境的恶劣。
– 标红重点:李白通过“过五溪”的意象,暗喻友人跋山涉水的艰辛和朝廷对忠臣的冷落。
2. 艺术手法分析
– 借景抒情:以”杨花落尽”和”子规啼”(杜鹃哀鸣)渲染悲凉氛围。
– 想象奇绝:后两句将”愁心”托付明月,突破时空限制,体现李白浪漫主义风格。
三、实际案例:唐代贬谪文化与送别诗
王昌龄因”不护细行”(生活小节不检点)被贬,反映了唐代文人政治命运的脆弱性。类似案例还有:
– 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同样以地理距离表达愤懑。
– 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借山水抒贬谪之痛。
四、对比其他王昌龄送别诗
王昌龄本人擅长送别题材,风格更为含蓄,例如:
– 《芙蓉楼送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以高洁意象自明心志。
– 对比李白诗:王诗偏重内敛自省,李诗则更显外放激昂。
五、总结
“龙标过五溪”不仅是地理路径的描写,更是唐代贬谪文化的缩影。通过李白的诗,我们得以窥见盛唐文人间的深厚情谊与对不公命运的集体共鸣。
标红关键结论:这首诗的价值在于以个人遭遇映射时代背景,成为唐代送别诗中的经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