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事古难全”出自哪首诗?苏轼《水调歌头》解析
一、诗句出处与背景
“此事古难全”出自北宋文学家苏轼的经典词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此词创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中秋,苏轼时任密州知州,因思念胞弟苏辙而作。全词以月为意象,抒发了对人生际遇的哲思与豁达情怀。
重点内容:该词是苏轼豪放词风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流传最广的中秋诗词,其中”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与”此事古难全”等句,成为后世表达人生缺憾的经典引用。
—
二、全词原文与关键句解析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
>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重点解析:
1. “此事古难全”:直指人生不完满的普遍性,呼应前文”悲欢离合”与”阴晴圆缺”,体现苏轼对无常的坦然接受。
2. 哲学内核:融合儒家积极入世与道家超脱物外的思想,形成”以豁达应对缺憾”的处世态度。
—
三、实际案例:当代应用与影响
案例1:文化传播
– 2021年央视中秋晚会以《水调歌头》为创作蓝本,通过全息技术再现苏轼对月吟诵的场景,“此事古难全”被作为主题字幕呈现,引发观众对传统文化中共鸣情感的讨论。
案例2:商业文案
– 某珠宝品牌在中秋广告中引用此句,将”缺憾”转化为产品设计理念(如”月缺系列”饰品),强调“接纳不完美才是真正的圆满”,成功引发消费者情感共鸣。
—
四、总结
苏轼通过《水调歌头》将个人情感升华为普世哲理,“此事古难全”不仅是对千年前人生困境的总结,至今仍为人们面对挫折提供精神慰藉。其成功关键在于:
1. 意象选择:以自然现象(月圆月缺)隐喻人事;
2. 情感升华:从个体离愁转向宇宙观照。
重点内容:该词的艺术价值与思想深度,使其成为跨越时空的文化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