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愿人长久”完整诗作:苏轼水调歌头的中秋绝唱

"但愿人长久"完整诗作:苏轼水调歌头的中秋绝唱

但愿人长久:苏轼《水调歌头》的中秋绝唱

一、诗作全文及背景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此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中秋,苏轼时任密州知州,因政治失意且与胞弟苏辙(子由)七年未见,借月抒怀,成就千古名篇。

二、艺术特色与思想内涵

1. 浪漫主义与哲思交融
– 上阕以“问天”“乘风”展开奇幻想象,暗含对朝廷的疏离感;“高处不胜寒”一语双关,既写月宫清冷,又隐喻政治风险。
– 下阕转入现实,以“月有阴晴圆缺”揭示人生无常,体现苏轼“超然物外”的豁达。

2. 语言与结构精妙
– 全词以月为线索,从“问月”到“舞月”,再到“怨月”,最终以“共婵娟”收束,情感跌宕却浑然一体。

三、实际案例:当代传播与文化影响

1. 音乐改编
– 邓丽君1983年演唱的《但愿人长久》直接化用原词,成为华语经典;王菲1995年翻唱版本进一步推动其国际传播。
案例:2021年中秋晚会,虚拟歌手“洛天依”以全息技术演绎此曲,点击量破亿,证明传统诗词的现代生命力。

2. 跨文化翻译
– 美国汉学家Stephen Owen将“千里共婵娟”译为“Though miles apart, we’ll share the beauty she displays”,精准传递“月光联结情感”的意境。

四、结语:永恒的中秋符号

苏轼以个人离愁升华出普世哲思,“但愿人长久”不仅是中秋祝福,更成为人类对团圆与安宁的共同向往。其跨越千年的感染力,印证了经典文学“历久弥新”的价值。

重点提示:学习此词需结合苏轼“乌台诗案”后的思想转变,理解其“以理遣情”的创作智慧。

(0)
上一篇 2025年7月16日
下一篇 5天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