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怜九月初三夜”的”怜”字藏着多少情?解读白居易的秋夜诗意

"可怜九月初三夜"的"怜"字藏着多少情?解读白居易的秋夜诗意

“可怜九月初三夜”的”怜”字藏着多少情?解读白居易的秋夜诗意

一、引言:”怜”字的多重情感维度

白居易的《暮江吟》中,”可怜九月初三夜“一句历来为人称道,其中”怜”字尤为耐人寻味。在古汉语中,”怜”既可解为”怜爱“,亦有”怜悯“之意,甚至隐含”留恋“之情。这一字背后,究竟藏着诗人怎样的秋夜心绪?

二、文本分析:”怜”字的双重解读

1. 怜爱:自然之美的沉醉

诗中后续”露似真珠月似弓“以比喻勾勒出秋夜的静谧与璀璨,”怜”可理解为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由衷喜爱。例如,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同样以”最爱湖东行不足“表达对春景的眷恋,与此处的”怜”异曲同工。

2. 怜悯:时光流逝的感伤

九月初三已近深秋,”怜”也可能暗含对时节更迭、人生易老的慨叹。对比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白居易的”怜”更显含蓄,却同样透露出对光阴的敏感。

案例:白居易晚年诗作《秋思》中”病眠夜少梦,闲立秋多思“,”怜”与”思”呼应,均指向对生命短暂的隐忧。

三、历史语境:白居易的”中隐”心态

此诗写于诗人外放江州时期,政治失意却寄情山水。”怜”字折射出其矛盾心理——既陶醉于自然,又难掩孤寂。类似情感可见于《琵琶行》”同是天涯沦落人“,但《暮江吟》以更克制的语言呈现。

四、结论:一字千情的艺术张力

“怜”的丰富意蕴,正是白居易诗作含蓄深远的体现。它既是诗人对秋夜的礼赞,也是对其人生阶段的隐喻。通过这一字,读者得以窥见中唐文人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的双重追求。

重点总结
“怜”字兼具审美与哲思,是白居易诗歌语言精妙的典范。
– 对比其他作品(如《琵琶行》《秋思》),可见其情感表达的层次性与统一性
– 解读古典诗词需关注字义的多重性创作背景,方能深入作者心境。

(0)
上一篇 3天前
下一篇 3天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