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蜡炬成灰泪始干”前一句是啥?李商隐这句诗的深情与无奈
一、诗句出处与完整内容
“蜡炬成灰泪始干”出自唐代诗人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其前一句为:
“春蚕到死丝方尽”。
全诗如下:
>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二、诗句的深情与无奈
1. 象征手法:
– “春蚕”象征至死不渝的执着,“蜡炬”比喻燃烧自我的奉献,两者共同构成对爱情或理想的极致追求。
– “泪始干”暗含无奈,暗示即使耗尽生命,仍难圆满的悲剧色彩。
2. 李商隐的创作背景:
– 李商隐一生卷入牛李党争,仕途坎坷,诗中常借爱情隐喻政治失意。此诗可能寄托了他对理想破灭的哀叹。
三、实际案例:现代语境中的引用
1. 教育领域:
– 教师常以“蜡炬成灰泪始干”自喻,形容无私奉献的精神。例如,张桂梅校长创办华坪女高,身患重病仍坚守岗位,被媒体称为”当代春蚕”。
2. 爱情表达:
– 在影视剧《如懿传》中,如懿对乾隆的感情从炽烈到绝望,弹幕多次引用此诗,呼应“深情终被辜负”的主题。
四、诗句的艺术价值
– 双关修辞:”丝”谐音”思”,既写春蚕吐丝,又喻相思不绝;”泪”既指烛泪,亦指人泪。
– 情感张力:极致奉献与终极消亡的对比,强化了无奈与悲壮的美学效果。
结语
李商隐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将个体的渺小与情感的宏大融为一体,千年后仍能引发共鸣。这种跨越时空的感染力,正是古典诗歌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