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是什么书?司马迁巨著的历史价值与文学地位
一、《史记》的成书背景与基本概况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由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历时十余年编纂而成。全书共130篇,约52万字,记载了从黄帝时代到汉武帝太初四年(公元前101年)的3000余年历史。
重点内容:
– 纪传体开创者:以人物为中心(本纪、世家、列传),辅以表(年表)、书(制度史),奠定了后世正史的编纂范式。
–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司马迁旨在通过历史揭示社会规律,体现其哲学思考。
实际案例:
《项羽本纪》中,司马迁以戏剧化笔法描写“鸿门宴”,通过人物对话与动作细节(如“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生动再现楚汉之争的关键转折。
—
二、《史记》的历史价值
1. 史料权威性
司马迁参考宫廷档案、实地考察(如游历江淮搜集韩信事迹),并批判性筛选材料。例如:
– 《殷本纪》与甲骨文记载高度吻合,验证了商王世系的可靠性。
2. 思想突破性
– 为边缘人物立传:如《游侠列传》肯定民间侠义精神,《货殖列传》首次系统记录经济民生,打破“重农抑商”传统。
– 批判专制统治:在《酷吏列传》中揭露汉武帝时期严刑峻法的弊端。
—
三、《史记》的文学地位
1. 叙事艺术的巅峰
– 人物塑造: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通过“完璧归赵”“负荆请罪”等事件,刻画蔺相如的智勇与廉颇的坦荡。
– 语言风格:口语化与典雅结合,如《陈涉世家》中“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成为千古名句。
2. 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 小说源头:其故事性直接影响唐传奇、《三国演义》等作品。
– 散文典范:唐宋八大家韩愈、苏轼均推崇《史记》的雄健文风。
重点内容:鲁迅评价《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精准概括其史学与文学的双重成就。
—
四、结语
《史记》不仅是中华文明的基石性文献,更以其人文关怀与艺术魅力跨越时空。今日读《史记》,既能窥见古代中国的政治兴衰,亦能感受司马迁“不虚美、不隐恶”的史家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