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竹枝词》全解:完整诗篇与创作背景
一、《竹枝词》全文
刘禹锡的《竹枝词》共九首,以下为其中最著名的两首:
1. 《竹枝词·其一》
>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2. 《竹枝词·其二》
> 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
> 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重点内容:第一首以“晴”谐音“情”,运用双关手法,含蓄表达少女对爱情的忐忑;第二首以“花红易衰”比喻男子薄情,以“水流无限”象征女子愁思。
—
二、创作背景
1. 时代与地域
刘禹锡于唐穆宗长庆二年(822年)被贬夔州(今重庆奉节),任刺史。夔州地处巴渝,是竹枝词的发源地。这种民歌以即兴歌唱、情感直白为特点,刘禹锡受其启发,创作了文人化的《竹枝词》。
2. 个人境遇
刘禹锡因参与“永贞革新”失败,长期遭贬。在夔州期间,他深入民间,吸收巴渝民歌的语言风格和比兴手法,将个人政治失意的感慨融入诗中。
实际案例:
– 在《竹枝词·其七》中,“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借江水讽刺官场险恶,暗含自身遭遇。
—
三、艺术特色
1. 民歌与文人诗的融合
– 语言通俗:如“道是无晴却有晴”,直接化用民间口语。
– 比兴手法:以自然景物(杨柳、江水、山桃)喻人情,如“花红易衰似郎意”。
2. 双关修辞的运用
重点内容:第一首的“晴”与“情”谐音双关,既写天气变幻,又暗示情感暧昧,成为千古名句。
—
四、后世影响
刘禹锡的《竹枝词》开创了文人拟乐府诗的新风格,后世苏轼、黄庭坚等均受其影响。现代学者认为,其作品是唐代诗歌“雅俗共赏”的典范。
实际案例:
– 苏轼《浣溪沙》中“竹篱茅舍出青黄”化用刘禹锡的田园描写风格。
—
五、总结
刘禹锡的《竹枝词》以民歌为底色,注入文人诗的深沉情感,既保留了巴渝文化的鲜活,又提升了诗歌的艺术高度。“道是无晴却有晴”一句,至今仍被广泛引用,成为汉语中表达含蓄情感的经典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