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全解:”淡妆浓抹总相宜”的出处与深意
一、名句出处与背景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出自北宋文学家苏轼的七言绝句〈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二),作于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苏轼时任杭州通判,常游历西湖,此诗为雨后观湖感怀之作,以奇喻写尽西湖之美,成为千古名篇。
原诗全文
>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二、诗句逐句解析
1. “水光潋滟晴方好”
– 潋滟(liàn yàn):阳光下水波荡漾的样貌。
– 艺术手法:直写晴日西湖的明媚,“方好”强调唯有此刻的晴光最能展现湖光之美。
– 案例:现代摄影中,西湖晴日拍摄的”雷峰夕照”、”苏堤春晓”等景观,正呼应此句的视觉张力。
2. “山色空蒙雨亦奇”
– 空蒙:细雨中山色朦胧的意境。
– 对比手法:与上句形成晴雨对照,“亦奇”点出雨天西湖的独特韵味。
– 案例:南宋画家马远〈水墨西湖图〉即以雨雾中的远山表现”空蒙”之态。
3. “欲把西湖比西子”
– 西子:春秋越国美女西施,象征天然去雕饰的美。
– 比喻创新:首次将西湖人格化,开创”湖美人”的审美范式,后世诗词、绘画多沿袭此喻。
4. “淡妆浓抹总相宜”(核心名句)
– 哲学内涵:
– 淡妆对应雨天素雅,浓抹对应晴日绚烂。
– “总相宜”体现苏轼”自然为美”的审美观,暗含道家”顺应天成”思想。
– 实际应用:杭州西湖景区宣传常引用此句,强调四时景致皆可观赏(如春季桃柳为”浓抹”,冬雪断桥为”淡妆”)。
三、全诗艺术价值
1. 语言风格:平易浅显却意境深远,体现苏轼”以俗为雅”的创作理念。
2. 影响:
– 奠定西湖”人间天堂”的文化定位,清代康熙帝题”西湖十景”即受此诗启发。
– 成为后世评价自然景观的通用标准(如桂林山水”淡妆浓抹”之评)。
四、延伸思考:苏轼的西湖情结
苏轼在杭期间留下大量西湖诗作(如〈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并主持疏浚西湖、修筑苏堤。“淡妆浓抹”不仅是写景,更隐含其对政治浮沉的豁达——无论顺境(晴)逆境(雨),皆可坦然处之。
> 总结:此诗以简练笔墨完成”景—喻—理”的升华,“淡妆浓抹总相宜”至今仍是跨领域(文学、美学、旅游)的经典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