迨字在古文中的常见释义
一、基本释义
“迨”是古汉语中的常用字,主要作介词或连词使用,核心意义为“及、等到”,表示时间或条件的承接。
1. 表示时间关系
意为“等到……时候”,常用于引出某一时间节点后的动作。
– 《诗经·豳风·七月》:“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
(等到天还没下雨的时候,剥取桑树皮,修补窗户和门。)
2. 表示条件关系
意为“趁、趁着”,强调抓住时机。
– 《左传·僖公二十二年》:“迨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趁着他们还没完全渡河,请下令进攻。)
二、其他引申义
1. 同“逮”
在部分文献中通假为“逮”,表示“及、达到”。
– 《说文解字注》:“迨,及也。从辵,隶声。”
2. 表示被动
罕见用法,可译为“被”(需结合上下文)。
三、现代汉语中的使用
现代汉语中,“迨”已极少使用,多见于文言引用或固定词组(如“迨至”)。
重点总结:
– 核心义:“及、等到”(时间/条件)。
– 典型用例:《诗经》《左传》中的时间承接。
– 特殊注意:需结合上下文区分“趁”与“等到”的细微差别。
通过以上分析,可见“迨”在古文中是时间逻辑衔接的关键词,对理解文意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