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字在古文中的常见用法
一、基本字义解析
“浸”在古汉语中本义为“液体渗入”(《说文解字》:”浸,水渐也”),后衍生出渐进、逐渐等抽象含义。其核心语义特征包含:
1. 渗透性(液体缓慢渗入)
2. 渐进性(程度逐步加深)
3. 覆盖性(大面积影响)
二、常见用法分类
(一)动词用法
1. 浸泡义
– 《诗经·小雅·大东》:”浸彼苞稂“(浸泡那些丛生的稂草)
– 《周礼·考工记》:”丝欲沉而浸之“(丝线需要沉入水中浸泡)
2. 灌溉义
– 《汉书·沟洫志》:”引渭穿渠起长安,旁南山下,至河三百余里,溉田万顷,民得其浸“(引渭水开渠灌溉农田,百姓获得灌溉之利)
3. 渐进义
– 《周易·遯卦》:”浸而长也“(逐渐生长发展)
– 苏轼《教战守策》:”天下之势,譬如一身…而民不至于惊溃者,其渐不可不预为之防,而天下之祸,常发于所忽之中,而乱常起于不足疑之事…此其患不见于今,而将见于他日…今不为之计,其后将有所不可救者“(通过”浸”的渐进性论述隐患积累)
(二)副词用法
1. 表程度加深
– 《史记·酷吏列传》:”网漏于吞舟之鱼,而吏治烝烝,不至于奸,黎民艾安…然奸伪萌起,其极也,上下相遁,至于不振…当是之时,吏治若救火扬沸…故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通过”浸”的渐进过程描述吏治败坏)
2. 表范围扩大
– 《后汉书·袁绍传》:”虐刑既加,其祸浸大“(灾祸逐渐扩大)
(三)特殊构词
1. “浸淫”(逐渐扩散)
– 《庄子·大宗师》:”浸假而化予之左臂以为鸡…“(假若逐渐把我的左臂变成公鸡)
– 司马相如《难蜀父老》:”是以浸淫衍溢“(形容水流逐渐扩散)
2. “浸渍”(渗透影响)
– 《论衡·率性》:”譬犹练丝,染之蓝则青,染之丹则赤…人之性犹蓬纱也,在所渐染而善恶变矣“(虽未直接用”浸”字,但完整呈现”浸渍”的隐喻用法)
三、语义演变脉络
| 时期 | 核心语义 | 典型用例 |
|——|———-|———-|
| 先秦 | 物理浸泡 | 《诗经》”浸彼苞稂” |
| 两汉 | 抽象渐进 | 《汉书》”民得其浸” |
| 唐宋 | 程度副词 | 韩愈”浸以光大” |
| 明清 | 复合构词 | “浸染””浸润” |
四、易混淆用法辨析
1. 与”渐”的区别:
– “浸”强调被动渗透(如:水浸衣裳)
– “渐”侧重主动推进(如:渐入佳境)
2. 与”渍”的差异:
– 《齐民要术》特别记载:”凡漆器…若浸之过久,则渍烂不可用“,显示”浸”指过程,”渍”指结果。
五、训诂学证据
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特别指出:”浸字从水从寖,凡物在水中必渐入,故引申为凡渐入之称“,准确揭示了该字“具体→抽象”的语义发展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