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晚一词在古文中的常见释义
一、基本释义
“岁晚”在古文中通常有以下两种含义:
1. 指一年将尽之时(即年末、冬季)。
– 如《诗经·豳风·七月》:”岁晚,既涤场。”此处指农事结束的年末时节。
2. 比喻人的晚年。
– 如陆游《感遇》诗:”岁晚犹为客,江寒更忆家。”以”岁晚”暗指人生暮年。
二、实际案例分析
1. 表示时间节点
– 苏轼《馈岁》:
> “岁晚相与馈问为馈岁。”
标红:此处明确指年末的习俗,强调时间性。
– 陶渊明《岁暮和张常侍》:
> “岁晚田家,苦饥寒之厄。”
反映冬季农闲时的民生困苦。
2. 象征人生阶段
– 杜甫《江汉》:
>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岁晚病相仍,艰危气益增。”
标红:以”岁晚”双关年老多病的境遇。
– 白居易《咏怀》:
> “岁晚青山路,白首期同归。”
直接以”岁晚”喻指白发晚年。
三、特殊用法辨析
少数文献中,”岁晚”可能指节气或物候(如《齐民要术》提及”岁晚生苔”),但此类用例较少,需结合上下文判断。
四、总结
“岁晚”在古文中的核心意义围绕时间与生命展开,既具客观时序性(年末),又含主观隐喻性(暮年)。标红:理解时需注意语境的双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