贶字在古文中的常见释义
一、贶字的基本释义
“贶”(kuàng)在古文中主要有以下常见释义:
1. 赐予、赠予:表示上级对下级或尊长对晚辈的赏赐。
– 例:《左传·昭公三年》:“贶之以大礼,重之以备物。”
2. 恩惠、福泽:指他人给予的恩惠或好处。
– 例:《诗经·小雅·彤弓》:“我有贶矣,君子至止。”
3. 光临、惠顾:用作敬辞,表示对方的到来是一种恩赐。
– 例:唐代韩愈《答吕毉山人书》:“贶我以书,且责我以不答。”
二、贶字的实际用例分析
1. 表示“赐予”的用例
– 《礼记·聘义》:“贶之以束帛。”
– 释义:用束帛作为赏赐。
– 《史记·鲁周公世家》:“贶之以金。”
– 释义:赐予黄金。
2. 表示“恩惠”的用例
– 《诗经·商颂·烈祖》:“贶我思成。”
– 释义:赐予我福泽。
– 《后汉书·邓禹传》:“贶施百姓,恩加四海。”
– 释义:对百姓施以恩惠。
3. 表示“光临”的用例
– 唐代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贶我以书,且以文墨事。”
– 释义:您写信给我,并讨论文章之事(含敬意)。
三、贶字的引申义与近义词
– 近义词:
– 赐(cì):多用于君主对臣子的赏赐。
– 惠(huì):强调恩惠、好处。
– 引申义:
– 由“赐予”引申为“荣耀”“嘉奖”,如“贶赠”指荣耀的赠予。
四、总结
“贶”在古文中核心意义为“赐予”,并衍生出“恩惠”和“光临”的用法,多用于正式或敬语场合。通过经典文献的用例分析,可以更清晰地把握其语义演变及使用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