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岳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山景?
# 一、诗歌背景与作者简介
《望岳》是唐代诗人杜甫的早期代表作,创作于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当时杜甫24岁,漫游齐赵之地,登临泰山时被其雄伟景象震撼,写下这首五言古诗。
重点内容:杜甫通过此诗不仅赞美泰山,更抒发了青年时代的豪情壮志,展现了盛唐气象的雄浑气魄。
—
# 二、诗中描绘的山景特点
## 1. 高峻雄伟的视觉冲击
诗句“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开篇即点明泰山的磅礴气势:
– 实际案例:从齐鲁两国疆域远望,泰山苍翠的山色绵延不绝,以空间跨度凸显其高大。这与《史记》中“泰山之高,跛羊牧于其上”的记载形成互文。
## 2. 神秘莫测的自然奇观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
– “神秀”强调泰山汇聚天地灵气(如云海、奇松等实景);
– “割昏晓”以光影分割描写山南山北的昼夜差异,符合泰山实际地理特征(海拔1545米,南北坡温差显著)。
## 3. 动态的云雾与飞鸟意象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通过细节刻画山景:
– 实际案例:泰山中天门至南天门路段常见云海翻腾,飞鸟盘旋,杜甫以“决眦”(睁裂眼眶)的夸张手法强化观察的专注。
—
# 三、山景背后的象征意义
重点内容:诗中未直接写登山,而是通过“望”的视角,将泰山升华为精神图腾:
–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既是实景(泰山玉皇顶可俯瞰华北平原),也隐喻诗人追求人生巅峰的志向。
– 对比案例:李白《游泰山》侧重仙道意境,而杜甫更突出儒家“登高必自卑”的进取精神。
—
# 四、总结
《望岳》通过多角度、虚实结合的描写,将泰山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情怀融合:
1. 空间维度:由远及近,由整体到局部;
2. 时间维度:从白日青未了到黄昏归鸟;
3. 情感维度:从惊叹到立志,完成“望山—悟道”的升华。
重点内容:杜甫此诗奠定了中国山水诗中“以景言志”的经典范式,对后世王维、苏轼等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