徊字在古文中的常见释义和用法
一、徊字的基本释义
“徊”是一个形声字,从“彳”(与行走相关),从“回”(表声)。在古文中主要有以下两种释义:
1. 徘徊:表示来回走动、犹豫不决的状态。
– 重点内容:常用于形容人物动作或心理状态,带有“彷徨”“犹豫”的意味。
2. 环绕、盘旋:指物体或动作的循环往复。
—
二、徊字的常见用法
1. 表示“徘徊”
重点内容:此义项最为常见,多用于描写人物的行为或心理活动。
实际案例
– 《楚辞·九章·抽思》:“徊肠伤气,颠倒失据。”(形容内心纠结,情绪低落)
– 汉乐府《孔雀东南飞》:“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同“徊”)。”(描写离别时的徘徊不舍)
2. 表示“环绕、盘旋”
重点内容:此用法较少见,多用于描写自然景物或动态场景。
实际案例
– 唐代李白《月下独酌》:“我歌月徘(同“徊”),我舞影零乱。”(描写月光随人动作而移动)
—
三、徊字的特殊用法与通假
1. 通“回”:在部分文献中,“徊”与“回”通用,表示“回转”。
– 例如:《汉书·礼乐志》:“神之徊,临坛宇。”(此处“徊”通“回”,指神灵降临环绕)
2. 与“徘”连用:“徘徊”为固定搭配,强调犹豫或往复动作。
—
四、总结
“徊”在古文中主要表达徘徊犹豫或环绕盘旋之意,常见于诗词、赋文等文学作品中。重点内容:其核心语义与“行走”“循环”相关,使用时需结合上下文判断具体含义。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更准确地理解“徊”字在古文中的丰富内涵与应用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