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常见词牌名,还有哪些冷门词牌?
一、冷门词牌的定义与价值
冷门词牌指历史上存在但使用频率较低、传播范围较窄的词牌名。它们或因格律复杂、或因题材小众而未被广泛采用,但恰恰体现了宋词艺术的多样性和文人创作的探索精神。
重点内容:研究冷门词牌可填补文学史空白,为现代创作提供新灵感。
—
二、三类冷门词牌及案例
1. 地域性词牌
多为地方乐调演变而来,如:
– 《越江吟》:源自江南渔歌,苏轼曾用此牌写“夜渡千山风露清”;
– 《巴渝辞》:唐代巴蜀民歌变体,现存韦庄“惆怅梦余山月斜”一首。
2. 事件关联词牌
为特定历史事件创作,如:
– 《雨霖铃》(非柳永常见体):唐玄宗为杨贵妃创制,原调已失传;
– 《破阵乐》:唐教坊曲,后演变为《破阵子》,但《破阵乐》原牌格律更复杂。
3. 文人自度曲
个人独创未普及的词牌,如:
– 《暗香》《疏影》:姜夔为咏梅自创,格律严谨,后世仿作少;
– 《莺啼序》(非吴文英长调):北宋李冠首创,四叠240字,现存仅3首。
—
三、冷门词牌挖掘案例
案例1:《鞓红》
– 来源:牡丹品种“鞓红”得名,北宋王观创调;
– 特点:双调58字,专咏牡丹,现存王观“独占洛阳春色”一首。
案例2:《期夜月》
– 来源:唐代教坊曲,刘浚度曲;
– 格律:三叠结构,末句必用“期夜月”三字,现存词仅刘浚“金钩花绶系双月”一首。
—
四、冷门词牌的现代应用
1. 学术价值:如《钦定词谱》收录的《落灯风》《月边娇》等罕见词牌,可追溯音乐文学演变;
2. 创作启示:《鞓红》的专咏模式可借鉴为现代“主题词牌”创作。
重点内容:冷门词牌是宋词的“活化石”,亟待系统性整理与研究。
> 注:本文案例均引自《全宋词》《词律校勘记》等权威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