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乡偶书》的完整诗作是怎样的?贺知章归乡诗与情感解析
一、贺知章《回乡偶书》的完整诗作
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共有两首,均为其晚年辞官归乡(今浙江萧山)时所作。以下是两首诗的完整内容:
《回乡偶书·其一》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回乡偶书·其二》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重点内容:第一首是广为流传的经典,通过儿童“笑问客从何处来”的细节,凸显诗人离乡日久、物是人非的感慨;第二首则进一步深化主题,以“镜湖水”的永恒对比“人事消磨”,表达对时光流逝的怅惘。
—
二、诗歌背景与贺知章的归乡情结
贺知章(约659—744年)是盛唐著名诗人,官至秘书监,晚年辞官归隐。据《旧唐书》记载,他86岁返乡时已离乡近50年,“乡音无改”却“鬓毛衰”的对比,成为触动后世的核心意象。
案例:
– 唐代笔记《明皇杂录》提到,贺知章返乡后曾感叹:“吾家旧宅,今为佛寺。”这一细节与诗中“人事消磨”形成互文,印证其沧桑感。
– 现代学者傅璇琮分析,贺知章的诗“以浅语写深情”,通过儿童视角消解沉重,反而更显悲凉。
—
三、情感解析:时空错位与永恒乡愁
1. 个体与时代的冲突
– “少小离家老大回”直击唐代士人“宦游”常态,折射古代知识分子“离乡—功名—归乡”的生命循环。
– 对比杜甫“青春作伴好还乡”的急切,贺诗更显平静中的苍凉。
2. 自然与人事的对比
– 第二首中“镜湖水”象征永恒,而“人事消磨”指向无常,暗含道家“物是人非”的哲学观。
重点内容:贺知章的诗之所以动人,在于它超越了个人体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乡愁”的经典符号。后世如鲁迅《故乡》对“闰土”的描写,亦可见类似情感结构。
—
四、后世影响与比较研究
– 语言风格:贺诗口语化倾向(如“笑问”)影响了白居易等诗人的通俗化创作。
– 主题延伸:宋代陆游《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延续了归乡主题中的惊喜与陌生感。
案例:
2020年央视节目《经典咏流传》中,歌手将《回乡偶书》改编为歌曲,弹幕高频词“泪目”显示当代人对诗中“归属感缺失”的共情。
—
结语
贺知章的《回乡偶书》以简练语言承载复杂情感,既是个人生命史的注脚,也是千年乡愁文化的缩影。其价值不仅在于文学技巧,更在于对人类普遍情感的精准捕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