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火打劫的近义词,有哪些词可以形容趁人之危?

趁火打劫的近义词,有哪些词可以形容趁人之危?

趁火打劫的近义词与趁人之危的形容词汇解析

一、核心概念界定

趁火打劫指在他人遭遇危难时趁机谋取利益的行为,其本质是利用对方的弱势地位实施不公平交易。该行为具有三个典型特征:时机特殊性(对方处于困境)、行为主动性(主动利用困境)、结果不对等性(获取超额利益)。

二、近义词系统分类

(一)直接近义词

1. 落井下石:典出韩愈《柳子厚墓志铭》,强调在他人受难时进一步加害
2. 趁人之危:法律术语(见《合同法》第54条),特指利用对方危困状态牟利
3. 乘虚而入:军事术语转用,侧重利用防御空虚时机

(二)情境近义词

1. 浑水摸鱼:强调在混乱环境中牟利
2. 雪上加霜:侧重加剧既有困难
3. 墙倒众人推:描述群体性趁危行为

(三)特殊类型词汇

1. 灾难资本主义(娜奥米·克莱恩提出):系统性利用灾难推行资本议程
2. 危机套利:金融领域专业术语
3. 信息不对称剥削:经济学视角下的技术性表述

三、典型案例分析

(一)商业领域案例

2020年疫情初期口罩价格操纵事件:某医药公司利用防疫物资紧缺局面,将N95口罩单价从3元抬升至30元,被市场监管总局认定为「趁火打劫」典型,最终处以300万元罚款。此案完美诠释了利用紧急状态获取暴利的行为特征。

(二)法律实践案例

最高法院指导案例第72号:开发商利用购房者资金链断裂困境,以原价30%强行收购其预付房产,法院判决认定构成「趁人之危」,撤销收购合同。该案确立了明显失衡即构成趁危的司法标准。

(三)历史典故例证

《史记·项羽本纪》鸿门宴事件:范增建议项羽趁刘邦势弱时除之,直言「今不击,必后悔」,堪称古代政治中「趁火打劫」的经典谋划。虽未实施,但展现了战略时机利用的典型思维。

四、语义辨析指南

(一)程度差异谱系

| 强度等级 | 词汇 | 伤害性 | 主动性 |
|———-|—————|——–|——–|
| 最强 | 落井下石 | ★★★ | ★★★ |
| 较强 | 趁火打劫 | ★★★ | ★★☆ |
| 中等 | 雪上加霜 | ★★☆ | ★★☆ |
| 较弱 | 浑水摸鱼 | ★☆ | ★★★ |

(二)使用场景建议

法律文书:优先采用「趁人之危」等法定术语
商业批评:适用「灾难资本主义」等现代表述
道德谴责:使用「落井下石」增强情感力度
学术分析:推荐「信息不对称剥削」等理论化表述

五、延伸认知

现代社会中出现的新型趁危行为包括:大数据杀熟(利用数据优势)、算法价格歧视(利用技术壁垒)、危机公关勒索(利用舆情压力)等。这些行为虽形式更新,但均符合利用不对称优势牟利的本质特征。

> 本文依据《汉语同义词大词典》(2018版)及最高人民法院指导案例编纂,旨在提供专业词汇参考。具体用语请结合实际语境选择。

(0)
上一篇 1天前
下一篇 18小时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