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身能擘两雕弧怎么读?古文发音指南

一身能擘两雕弧怎么读?古文发音指南

“一身能擘两雕弧”的正确读音为:yī shēn néng bò liǎng diāo hú。以下是对这句古文发音的详细指南:

发音指南

  1. 一(yī)

    • 发音时,舌尖抵住下齿龈,舌面隆起,声带振动,气流从舌尖和齿龈之间的缝隙中通过,发出“y”的音。
    • 这是一个第一声的字,发音时声调保持平稳。
  2. 身(shēn)

    • 发音时,舌尖抵住下齿龈,舌面隆起,声带振动,气流从舌尖和齿龈之间的缝隙中通过,发出“sh”的音。
    • 接着,舌面中部隆起,接近硬腭,声带振动,气流从舌面中部和硬腭之间的缝隙中通过,发出“ēn”的音。
    • 这是一个第一声的字,发音时声调保持平稳。
  3. 能(néng)

    • 发音时,舌尖抵住下齿龈,舌面隆起,声带振动,气流从舌尖和齿龈之间的缝隙中通过,发出“n”的音。
    • 接着,舌面中部隆起,接近硬腭,声带振动,气流从舌面中部和硬腭之间的缝隙中通过,发出“éng”的音。
    • 这是一个第二声的字,发音时声调由低到高。
  4. 擘(bò)

    • 发音时,双唇紧闭,舌尖抵住下齿龈,舌面隆起,声带振动,气流从舌面与硬腭间的缝隙中通过,发出“b”的音。
    • 接着,舌面后部隆起,接近软腭,声带振动,气流从舌面后部与软腭间的缝隙中通过,发出“ò”的音。
    • 这是一个第四声的字,发音时声调由高到低。注意,“擘”字在古文中常用来表示分开、裂开的意思,如“擘画”(筹划、布置)等。
  5. 两(liǎng)

    • 发音时,舌尖抵住下齿龈,舌面隆起,声带振动,气流从舌尖和齿龈之间的缝隙中通过,发出“l”的音。
    • 接着,舌面中部隆起,接近硬腭,声带振动,气流从舌面中部和硬腭之间的缝隙中通过,发出“iǎng”的音。
    • 这是一个第三声的字,发音时声调先降后升。
  6. 雕(diāo)

    • 发音时,舌尖抵住下齿龈,舌面隆起,声带振动,气流从舌尖和齿龈之间的缝隙中通过,发出“d”的音。
    • 接着,舌面中部隆起,接近硬腭,声带振动,气流从舌面中部和硬腭之间的缝隙中通过,发出“iāo”的音。
    • 这是一个第一声的字,发音时声调保持平稳。
  7. 弧(hú)

    • 发音时,舌尖抵住下齿龈,舌面隆起,声带振动,气流从舌尖和齿龈之间的缝隙中通过,发出“h”的音。
    • 接着,舌面后部隆起,接近软腭,声带振动,气流从舌面后部与软腭间的缝隙中通过,发出“ú”的音。
    • 这是一个第二声的字,发音时声调由低到高。

古文背景

“一身能擘两雕弧”出自唐代诗人王维的《少年行四首·其三》。这句诗描绘了少年游侠英勇善战的形象,其中“一身能擘两雕弧”形容少年力大无比,能够同时拉开两张雕有图案的硬弓。整句诗通过生动的描绘和夸张的修辞手法,展现了少年游侠的英勇和豪迈。

在朗读这句古文时,除了注意发音的准确性外,还可以尝试通过语调的起伏和节奏的变化,来传达出诗中所蕴含的英雄气概和豪迈情感。

(0)
上一篇 2024年11月25日
下一篇 2024年11月25日

相关推荐

  • “画龙点睛”这个技巧出自哪里?

    “画龙点睛”这个技巧出自哪里? 一、典故起源 “画龙点睛”出自中国古代南朝梁代画家张僧繇的传说,记载于唐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 典故内容:张僧繇在金陵安乐寺画了四…

    2025年3月29日
    950
  • 风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李峤笔下的自然力量与生命哲思

    风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李峤笔下的自然力量与生命哲思 引言 李峤的《风》是一首描绘自然力量与生命哲思的经典诗作。通过对风的细腻描写,诗人不仅展现了自然界的壮丽景象,还深刻探讨了生命的…

    2025年3月16日
    1100
  • 柳树依依,古诗中有哪些动人描绘?

    柳树依依:古诗中的动人描绘 柳树作为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常见意象,常被赋予离别、思念、时光流逝等情感内涵。其柔美的姿态与独特的象征意义,使得诗人们频频借柳抒怀。以下从不同角度分析古诗中…

    2025年8月15日
    140
  • “无怨无艾”表达了怎样的态度?

    “无怨无艾”表达了怎样的态度? 1. “无怨无艾”的哲学内涵 “无怨无艾”出自《诗经·大雅·抑》,原句为“无怨无恶,率由群匹”,后演化为“无怨无艾”,意指不抱怨、不憎恶,以平和的心…

    2025年4月6日
    670
  • 白居易字乐天,其中的“乐”怎么读?

    白居易,字乐天,其中的“乐”字应读作lè。这个读音与“快乐”的“乐”相同,反映了白居易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在古代,文人雅士常常取字以表达自己的志向、情操或性格特征,白居易以“乐天…

    2024年12月27日
    2720
  • 三五历纪中,少年不知何愁?

    引言 1. 《三五历纪》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历史文献,记录了从三皇五帝到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事件。在这部典籍中,少年时期的成长与困惑被赋予了深刻的象征意义。2. 本文将通过分析《三五…

    2025年2月28日
    1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