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士何慷慨出自哪里?诗句背景及意义!

壮士何慷慨出自哪里?诗句背景及意义!

《壮士何慷慨》出自三国时期阮籍的五言诗《咏怀八十二首》中的第三十九首。以下是关于这首诗的诗句背景及意义的详细解析:

诗句背景

阮籍(210-263),字嗣宗,陈留尉氏(今河南开封尉氏县)人,是三国时期魏国的文学家、思想家和哲学家,也是“竹林七贤”之一。他生活在魏晋之际,这一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政治腐败黑暗,名士少有全者。阮籍本人在政治上有着经时济世的远大志向,但面对假仁假义的司马氏政权,他不愿投身于污浊的官场与之同流合污,因而选择以饮酒、长啸、弹琴等方式来排遣内心的苦闷和不满。

《咏怀八十二首》是阮籍生平诗作的总题,这些诗作并非一时所作,而是有感即发,类似于“杂诗”。它们共同抒写了阮籍一生不同时期的内心情感,既有对时局的忧虑和不满,也有对个人命运的感慨和哀叹。其中,第三十九首《壮士何慷慨》就是一首充满豪情壮志的诗篇。

诗句意义

全诗如下:

复制代码
壮士何慷慨,志欲威八荒。
驱车远行役,受命念自忘。
良弓挟乌号,明甲有精光。
临难不顾生,身死魂飞扬。
岂为全躯士,效命争战场。
忠为百世荣,义使令名彰。
垂声谢后世,气节故有常。
  1. 首句“壮士何慷慨,志欲威八荒”

    • 赞扬壮士胸怀大志,欲威震八荒(八荒指四面八方荒远之地,代指天下)。这里的“慷慨”一词,据《说文解字》解释为“壮士不得志于心”,暗含了阮籍虽以壮士自许,但壮志难酬的悲慨。
  2. “驱车远行役,受命念自忘”

    • 描述壮士接到为国征战的命令后,毅然驱车远行,将个人的安危和私念抛诸脑后。
  3. “良弓挟乌号,明甲有精光”

    • 描绘壮士装备精良,手挟乌号之良弓(乌号相传为黄帝所用之弓),身披精光闪烁的明光之甲,形象鲜明,英武非凡。
  4. “临难不顾生,身死魂飞扬”

    • 歌颂壮士面临国家危难时,毫不畏惧,宁愿战死沙场,为国捐躯,表现出一种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5. “岂为全躯士,效命争战场”

    • 通过反问和肯定的句式,强调壮士并非贪生怕死之辈,而是勇于在战场上效命,为国家和民族而战。
  6. “忠为百世荣,义使令名彰。垂声谢后世,气节故有常”

    • 阐明壮士的忠诚和义举将为后世所传颂,他们的高尚气节将永载史册。这四句诗总结了壮士之志的礼教本质是忠义,也点明了壮士之志的个人目的是标榜气节,流名后世。

总体意义

《壮士何慷慨》是一首充满豪情壮志的诗篇,它歌颂了壮士们胸怀大志、效命疆场的崇高而伟大的壮举。通过描绘壮士的英武形象和慷慨赴国难的神情,阮籍表达了自己对时局的忧虑和不满,同时也抒发了自己内心对为国捐躯、流芳后世的强烈愿望。这首诗不仅展现了阮籍深厚的爱国情感和高尚的民族气节,也反映了魏晋时期士人阶层普遍存在的壮志难酬的悲慨和忧生之嗟。

(0)
上一篇 2024年12月31日
下一篇 2024年12月31日

相关推荐

  • 想要赏桂花?用英语这样表达!

    如果想要用英语表达“想要赏桂花”,可以说: “I want to enjoy the osmanthus flowers.” 或者更富有诗意一些,可以说: …

    2025年1月5日
    1580
  • 蒂法护士出自哪里?游戏角色介绍!

    蒂法护士的形象出自《最终幻想7》系列游戏,特别是《最终幻想7:重制版》及其相关的MOD(游戏模组)中。以下是对蒂法这一角色的详细介绍: 角色背景 蒂法·洛克哈特(Tifa Lock…

    2024年12月30日
    1440
  • 同偏诗有哪些?汉字偏旁部首的诗意组合

    同偏诗有哪些?汉字偏旁部首的诗意组合 什么是同偏诗? 同偏诗是指整首诗或特定诗句中,所有汉字均采用相同偏旁部首构成的特殊诗歌形式。这种创作手法通过视觉统一性强化主题意象,兼具文字游…

    2025年4月20日
    500
  • 白居易诗歌教学案例:如何解析《卖炭翁》的现实主义

    白居易诗歌教学案例:如何解析《卖炭翁》的现实主义 # 一、引言:白居易的现实主义诗歌特色 白居易是中唐时期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2025年4月17日
    800
  • “巧言令色”出自哪部典籍?孔子对伪善的批判

    “巧言令色”出自哪部典籍?孔子对伪善的批判 一、“巧言令色”的出处 “巧言令色”一词出自《论语·学而》,原文为:> “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学而》第三章) 这句话是孔…

    2025年4月14日
    840
  • 画谜诗创作指南:诗画结合的解谜游戏设计

    画谜诗创作指南:诗画结合的解谜游戏设计 1. 什么是画谜诗? 画谜诗是一种将诗歌与视觉元素结合的创意形式,通过文字与图像的互动设计谜题,要求读者通过解读诗歌和观察画面来解开隐藏的寓…

    2025年4月18日
    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