巉出自哪部典籍?解析生僻字的文化背景
一、“巉”字的典籍溯源
“巉”最早见于《诗经·小雅·节南山》中的“节彼南山,维石巉巉”,形容山石高峻陡峭的样子。此字亦频繁出现在后世文学作品中,如:
– 唐代杜甫《万丈潭》:“巉巉积铁色”,描绘潭边岩石的险峻;
– 宋代苏轼《石钟山记》:“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虽未直接用“巉”,但意境与之相通。
重点提示:该字多用于描写自然山势,承载了古人对险峻地貌的敬畏与审美。
二、文化背景:生僻字与古代自然观
1. 象形与表意
“巉”从“山”旁,右部“毚”表音兼表意(《说文解字》释“毚”为“狡兔”,引申为“尖锐”),整体体现山石尖锐突兀的视觉特征。
2. 文学中的象征意义
– 险恶环境:如《楚辞·招隐士》以“山峻高以蔽日兮”暗喻仕途艰险;
– 崇高美学:柳宗元《永州八记》通过“幽邃峻峭”的描写表达孤高心境。
案例对比:
– 现代作家金庸在《倚天屠龙记》中写“光明顶巉岩壁立”,延续了古典山水意象;
– 网络小说滥用“巉”字修饰普通场景,反而削弱其文化内涵。
三、生僻字的当代价值
1. 文化传承:如《汉字听写大会》曾以“巉”为题,引发公众对古籍的关注;
2. 艺术创作:书法、篆刻常选用此类字增强作品古意,如齐白石印章“巉岩独居”。
重点总结:生僻字是汉语微缩的文明史,需结合典籍与语境理解,避免误用或过度猎奇。
—
附录:推荐延伸阅读
– 《说文解字注》(段玉裁)对“巉”的考据;
– 王国维《人间词话》中“境界说”与山水用字的关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