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材中的李贺诗:《马诗》中的进取精神
一、李贺与《马诗》的文学背景
李贺(790—816),唐代中晚期浪漫主义诗人,被誉为“诗鬼”。其诗作以奇崛瑰丽的风格著称,常借物抒怀,表达对理想与现实的深刻思考。《马诗》组诗共二十三首,是李贺以马为意象的经典之作,其中第五首(“大漠沙如雪”)被选入小学语文教材,成为学生接触唐诗的重要窗口。
重点内容:李贺通过马的形象,隐喻自身怀才不遇的愤懑与不甘平庸的进取精神,这种情感表达对小学生具有积极的价值观引导作用。
二、《马诗》(其五)的文本分析与进取精神
1. 诗句原文
>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2. 意象解读
– “大漠”“燕山”:描绘壮阔边塞景象,象征广阔的人生舞台。
– “金络脑”:指华贵的马具,暗喻才华渴望被重用的迫切心情。
– “快走踏清秋”:展现骏马驰骋的豪情,传递主动争取机遇的积极态度。
重点内容:诗人以马自喻,表达即使身处逆境(如“大漠”),仍追求“快走”的奋发精神,这与小学生成长中需要的抗挫力与目标感高度契合。
三、教学案例:如何向小学生传递进取精神
案例1:情境教学法
– 步骤:
1. 展示大漠与骏马的图片,引导学生想象“沙如雪”“月似钩”的意境。
2. 提问:“如果你是这匹马,会如何实现‘快走’的愿望?”
– 效果:学生通过角色代入,理解“主动行动”的重要性。
案例2:对比阅读
– 将《马诗》与杜甫《房兵曹胡马》(“胡马大宛名”)对比,分析两首诗中的马形象差异。
– 重点内容:李贺的诗更强调“逆境中的不屈服”,适合引导学生讨论“遇到困难时如何保持信心”。
四、教材选编意义与启示
《马诗》入选小学教材的合理性在于:
1. 语言简练:四句二十字,适合小学生背诵与理解。
2. 精神共鸣:激励学生像骏马一样勇敢追求理想,契合核心素养中的“责任担当”。
教育建议:教师可结合“马”的意象拓展活动(如绘画、故事续写),深化学生对进取精神的体悟。
结语
李贺的《马诗》通过象征手法,将进取精神转化为可感知的文学形象。在小学阶段的教学中,挖掘诗歌的励志内核,能够帮助学生在审美熏陶中树立积极的人生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