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主题诗教学案例:如何带孩子感受夏日?

夏天主题诗教学案例:如何带孩子感受夏日?

夏天主题诗教学案例:如何带孩子感受夏日?

# 一、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观察夏日自然与生活细节,培养敏锐感知力。
2. 通过诗歌创作激发想象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3. 结合五感体验,帮助孩子建立多维度审美认知

# 二、教学准备

素材包:夏蝉鸣叫音频、荷花/西瓜图片、薄荷精油(嗅觉体验)
工具:彩色卡纸、水彩笔、自然物收集篮(树叶、花瓣等)
诗歌范例:选取金子美玲《夏天的早晨》、杜甫《江村》等简练作品

# 三、教学流程设计

# 1. 感官唤醒环节(20分钟)

重点活动
“盲猜夏天”游戏:将冰镇西瓜、柠檬片、薄荷叶放入不透明盒子,让孩子闭眼触摸/嗅闻并描述感受。
“声音地图”:播放混音片段(蝉鸣+雷雨+冰淇淋车音乐),让孩子画出联想到的画面。

案例实录
> 学生A在闻到薄荷后脱口而出:”这是奶奶擦凉席的味道!像绿色的小针扎鼻子。”教师及时引导将比喻转化为诗句:”薄荷是夏天的银针/缝出清凉的梦“。

# 2. 诗歌解构教学(15分钟)

重点技巧
具象化训练:对比”天气热”与”柏油路舔化了我的影子“的表达差异
通感示范:分析”蝉声把阳光晒得更烫“(听觉转触觉)

互动提问
“如果夏天是一种颜色/声音/味道,它会是什么?为什么?”

# 3. 创作实践环节(25分钟)

分层任务设计
– 初级:完成比喻句填空
“夏天的云像____,因为____”
– 进阶:用指定意象(西瓜/闪电/泳池)创作三行诗
挑战:以”突然的暴雨”为题写微型故事诗

学生作品示例
> “太阳是烤面包机
> 蚂蚁排着队
> 把马路当巧克力脆皮”
> ——二年级学生创作(教师引导聚焦”热浪下的微小生命”视角)

# 四、教学延伸建议

1. 跨学科融合
– 科学:记录每日温度与自然现象变化
– 美术:用蓝晒法制作植物诗歌明信片
2. 家长协作
– 布置”夏日记忆收藏瓶”作业(收集落日照片/海滩贝壳等并配短诗)

# 五、评估要点

观察维度:能否运用多感官描写(如”听见阳光碎裂在冰棍上”)
创新性:是否突破”炎热/游泳”等常规联想(如发现”夏天是外婆摇蒲扇时的皱纹”)

教学反思:夏季诗歌教学应避免陷入气候符号化,需通过具身体验激活个性化表达。下次可增加”夏日黄昏影子测量”等户外互动环节。

> 关键提示:儿童诗歌教学的本质是“给感觉找到衣服”(诗人雪野语),教师需做的是提供丰富的”布料”(感知素材)和”裁缝工具”(表达技巧)。

(0)
上一篇 2025年4月17日
下一篇 2025年4月17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