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义勇为”出自哪部法律?传统美德的法律保障

"见义勇为"出自哪部法律?传统美德的法律保障

见义勇为的法律渊源与传统美德保障

“见义勇为”的法律出处

“见义勇为”作为法律术语,首次明确出现在201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现为《民法典》)第184条,规定:
> “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

这一条款被广泛称为”好人法”,旨在消除救助者的后顾之忧,鼓励见义勇为行为。

传统美德的法律保障体系

我国通过多部法律构建了对见义勇为的保障机制:
1. 《民法典》第183条:明确见义勇为者受损时,可向受益人请求适当补偿;若侵权人存在,优先由侵权人赔偿。
2. 《刑法》正当防卫条款(第20条):对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采取防卫行为,不负刑事责任。
3. 地方性法规:如《北京市见义勇为人员奖励和保护条例》等,细化医疗、就业、子女教育等保障措施。

典型案例与法律实践

案例1:赵宇正当防卫案(2018)

案情:赵宇制止女子被殴打,致施暴者重伤。一审被判故意伤害,后检察机关认定属正当防卫,不予起诉。
意义:最高检将此案作为指导案例,明确“法不能向不法让步”原则。

案例2:深圳”好人法”第一案(2021)

案情:医生地铁内救助昏厥乘客,患者事后反诉救治不当。法院援引《民法典》第184条,驳回原告请求
意义:首次以司法判决落实”救助免责”条款。

社会意义与未来方向

法律将“见义勇为”从道德倡导升级为制度保障,但仍需完善:
统一国家立法:目前地方奖励标准差异较大;
建立专项基金:解决救助者医疗、诉讼等后顾之忧;
加强司法指引:通过更多案例明确正当防卫与见义勇为的界限。

结语:见义勇为是中华传统美德与法律精神的融合,通过完善立法与司法实践,将进一步推动”善行有善报”的社会共识。

(0)
上一篇 2025年4月14日
下一篇 2025年4月14日

相关推荐

  • 屈原诗歌代表作:楚辞中的浪漫主义精神

    屈原诗歌代表作:楚辞中的浪漫主义精神 一、屈原与楚辞的文学地位 屈原(约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是中国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被誉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其作品主…

    2025年4月20日
    610
  • 有哪些诗属于爱国诗呢?传承千年的爱国情怀

    传承千年的爱国情怀:哪些诗属于爱国诗? 一、爱国诗的定义与核心特征 爱国诗是以抒发对国家、民族的热爱、忠诚与忧患意识为主题的诗歌。其核心特征包括:– 家国情怀:表达对故…

    2025年4月19日
    1560
  • 镝出自哪本典籍?深度解析这个字眼背后的冷兵器文化

    镝出自哪本典籍?深度解析这个字眼背后的冷兵器文化 一、“镝”的字源与典籍出处 “镝”最早见于《说文解字》,释义为“矢锋也”,即箭的金属箭头。其字形从“金”(表示金属材质)、“啇”(…

    2025年4月14日
    950
  • 如何活出自我的议论文怎么写?有哪些要点?

    如何活出自我的议论文写作指南 # 一、明确议论文的核心论点 活出自我是当代社会的重要议题,议论文应围绕这一主题展开深入探讨。核心论点可以包括:– 自我认知是活出自我的基…

    2025年4月13日
    530
  • 闰土出自哪本书?《故乡》人物原型深度解读

    闰土出自哪本书?《故乡》人物原型深度解读 一、闰土的文学出处 闰土是中国现代文学巨匠鲁迅在其短篇小说《故乡》中塑造的经典人物形象。《故乡》首次发表于1921年,后收录于鲁迅的小说集…

    2025年4月11日
    1210
  • 论罪不论心出自哪里?法律原则解析!

    “论罪不论心”并非一个直接出自某部法律或权威文献的明确表述,但它反映了法律原则中对于行为评判的一种侧重,即主要依据行为人的外在行为而非内心想法来定罪量刑。这一原则与“论心不论迹”相…

    2024年12月31日
    2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