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翎”这个字出自哪里?
一、“翎”的字源与演变
“翎”是一个典型的形声字,由“羽”(形旁)和“令”(声旁)组成,本义指鸟类的长羽毛,尤指尾羽或翼羽。其最早可追溯至汉代文献,如《说文解字·羽部》记载:“翎,羽茎也。从羽,令声。”
1. 字形分析
– “羽”部:明确指向与羽毛相关的含义。
– “令”声:既表音,也可能隐含“修长、优美”的意象(如“令”有“美好”义)。
实际案例:
汉代马王堆帛书《养生方》中已有“翎”字的使用,佐证其早期存在。唐代《干禄字书》将其列为正体字,说明字形在唐代已稳定。
—
二、古代文献中的“翎”
1. 文学应用
– 唐诗:杜甫《彭衙行》中“箭羽插腰翎”,描述箭矢装饰用的羽毛。
– 宋词:辛弃疾《破阵子》“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翎”虽未直接出现,但“箭翎”是边塞诗常见意象)。
2. 典章制度
– 明清官服:官员帽饰“花翎”以区分等级,如一品官配戴孔雀翎,成为身份象征。
—
三、“翎”的现代延伸意义
1. 生物学:泛指鸟类飞羽,如“雁翎”“雕翎”。
2. 文化符号:
– 京剧头饰“翎子”象征武将英武(如吕布角色)。
– 品牌命名:如“翎航科技”,借用“翎”的轻盈、迅捷意象。
—
四、结论
“翎”字源于汉代,从鸟类羽毛的本义扩展至文化、社会领域,兼具实用与美学价值。其演变反映了汉字“形声相益”的特点,以及中国古代对自然物的艺术化提炼。
重点提示:研究“翎”字需结合文字学、历史文献、民俗文化三重维度,方能全面理解其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