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垣”字的含义和出处解析
# 一、“垣”字的基本含义
“垣”在现代汉语中主要有以下两种含义:
1. 矮墙:指低矮的围墙或城墙,如“城垣”、“断壁残垣”。
2. 泛指墙或屏障:如“垣墙”(围墙)、“垣篱”(篱笆墙)。
重点内容:在古汉语中,“垣”特指夯土筑成的墙,与“墙”(泛指所有墙体)存在材质差异。
# 二、字形演变与构造
“垣”为形声字:
– 左部“土”:表意,说明与土有关;
– 右部“亘”(xuān):表声,后演变为“亘”(gèn)。
甲骨文和金文中尚未发现“垣”字,现存最早字形见于秦代小篆。
# 三、文献出处与经典用例
# 1. 先秦典籍
– 《诗经·大雅·板》:
“价人维藩,大师维垣”
(译文:善人是藩篱,大众是围墙)
重点内容:此处“垣”比喻群体的保护作用。
–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缮完葺墙,以待宾客”
(注:古代“墙”常与“垣”混用,但此处特指夯土墙)
# 2. 史学典籍
《史记·高祖本纪》记载:
“萧丞相营作未央宫,立东阙、北阙、前殿、武库、太仓,周垣二十余里”
重点内容:汉代宫墙规模庞大,“周垣”指环绕建筑的围墙。
# 四、实际应用案例
# 案例1:山西平遥古城
– 现存明代城墙被称作“城垣”,高约12米,底部夯土厚度达10米,是“垣”作为防御工事的典型遗存。
# 案例2:考古发现
– 陕西西安汉长安城遗址出土的版筑夯土墙基,经考证为宫城“西垣”残段,印证了文献中“夯土为垣”的记载。
# 五、延伸文化内涵
1. 政治象征:古代“紫垣”代指皇宫,“断垣”隐喻政权衰败。
2. 汉字衍生:
– “堙”(yīn):与“垣”同源,指用土堆筑的军事工事。
– “院”:由“垣”衍生,本义为有围墙的院落。
重点内容:通过“垣”字可见中国古代土木工程技术与防御文化的密切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