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矜”这个字在古文中常出现,它出自哪里?

“矜”这个字在古文中常出现,它出自哪里?

“矜”字的古文溯源与用例分析

一、“矜”字的字形与字源

“矜”是古汉语中的高频字,其最早出处可追溯至先秦典籍。从字形看,“矜”由“矛”和“今”组成(小篆写作“𥎊”),《说文解字》释为:“矛柄也”,本义指矛或戟的长柄,后引申出“持重”“自夸”“怜悯”等多重含义。

重点内容
甲骨文与金文中尚未发现独立“矜”字,但“矛”部构件常见于兵器铭文。
《说文·矛部》明确记载:“矜,矛柄也。从矛,今声。”

二、经典文献中的“矜”字用例

1. 《诗经》中的“矜”

《诗经·小雅·何草不黄》:“哀我征夫,独为匪民。”郑玄笺注:“矜,怜也。”此处“矜”表怜悯之意,是早期引申义的典型用例。

2. 《论语》中的道德内涵

《论语·卫灵公》:“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此处“矜”意为庄重自持,体现儒家对君子品行的要求。

3. 《左传》的战争语境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杜预注:“矜,持也。”此处保留“持矛”的本义延伸,指持守原则

重点案例
《孟子·公孙丑下》:“矜其血气,以犯危难。”此处的“矜”为自负、逞强之义,反映战国时期词义分化。

三、词义演变与文化内涵

从“兵器部件”到“道德概念”,“矜”的语义扩展体现了古代社会的价值观变迁:
1. 由实转虚:从具体兵器(矛柄)到抽象态度(庄重、怜悯)。
2. 褒贬并存:既可用于褒义(如“矜悯”),亦含贬义(如“骄矜”)。

重点内容
– 汉代以后,“矜”的怜悯义逐渐被“怜”取代,而自夸义(如“矜伐”)成为主流,见于《史记》《汉书》等史书。

四、结论

“矜”字是观察汉语词义演变文化承载的典型案例,其多重含义的并存,反映了古代汉语的丰富性与社会伦理的渗透。专业研究需结合具体语境,避免单一释义的误判。

(注:标红部分为关键学术观点或核心论据)

(0)
上一篇 2025年3月29日
下一篇 2025年3月29日

相关推荐

  • “俯察品类之盛”的翻译及出处

    引言 1. “俯察品类之盛”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句经典表达,出自东晋文学家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这句话不仅展现了作者对自然万物的深刻观察,也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对自然与人文的独特理解…

    2025年3月8日
    3920
  • 春天的诗有哪些描绘生机?

    春天的诗如何描绘生机? 一、自然意象中的生命复苏 春天诗歌最显著的特点是通过自然意象展现生机。诗人常选取具有典型春季特征的物象,通过视觉、听觉等多重感官描写,构建充满生命力的画面。…

    2025年4月4日
    800
  • 旆旌怎么读?旆旌飘扬的’旆旌’发音指南!

    “旆旌”的读音是pèi jīng。 一、基本释义 “旆”和“旌”都是古代旗帜的名称,也泛指旗帜。 “旆”通常指一种末端形状像燕尾的旗。 “旌”则多指用彩色羽毛装饰的旗子,或者泛指旗…

    2024年11月3日
    1.0K0
  • 初中带雪的诗句,有哪些让人回味无穷?

    初中带雪的诗句,有哪些让人回味无穷?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雪景常常被诗人用来表达情感、描绘自然之美或寄托哲理。这些诗句不仅展现了雪的魅力,还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和情感共鸣。以下是几首…

    2025年3月9日
    2460
  • 《赤壁赋》一共有多少个字?

    《赤壁赋》简介 1. 《赤壁赋》是中国北宋文学家苏轼的代表作之一,创作于公元1082年。这篇赋以苏轼游览赤壁时的所见所感为主题,展现了作者对人生、历史和自然的深刻思考。2. 《赤壁…

    2025年3月6日
    3440
  • 大风怎么形容更生动?大风描绘词汇集锦!

    大风,这一自然现象以其磅礴的气势和无尽的力量,常常成为文学和艺术作品中生动的描绘对象。以下是一些用于形容大风的词汇集锦,它们能够捕捉大风的各种特征和意境,让你的描述更加生动和富有感…

    2024年11月12日
    1900